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Ag-β-Al_2O_3为固体电解质,以金属银为参比电极,多孔铂为工作电极,构成全固态SO_x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其响应电动势符合能斯特方程。评价研究了450~750℃温度范围内,温度、SO_x分压、气体流速与电动势响应之间的关系;在工作范围内,大量的CO_2,NO_2的存在不影响传感器对SO_x的响应。  相似文献   
22.
微滤处理含磷废水时石灰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微滤处理高浓度含磷废水时采用石灰作为预处理剂的问题,研究了石灰用量对沉降时间、硬度、浊度、磷酸盐含量、膜渗透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石灰作为预处理剂,既软化了水质又降低了磷酸盐含量.当石灰用量为680 mg/L时,磷酸盐的去除率从直接微滤的11.0%提高到99.7%,出水满足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微滤膜的渗透通量比直接微滤时提高了60%.  相似文献   
2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致密电解质薄膜制备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在高温运行时存在的种种问题,电解质薄膜的厚度,降低其运行温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分别综述了目前常用的SOFC致密电解质薄膜的制备工艺,如化学法、物理法、陶瓷粉末法等,评述了它们的优缺点,并介绍了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电解质薄膜的性能和用于电池研究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4.
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iO和钐掺杂氧化铈(SDC)为原料,通过粉末冶金工艺制备出用于燃料电池的NiO/SDC阳极烧结体和Ni/SDC阳极材料,并测试了其孔隙率、孔径分布及电导率等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表明,NiO/SDC阳极材料性能依赖于其制备工艺和原料粉体性能,为获得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燃料电池阳极材料,必须对原料粉体及烧结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5.
几种MOCVD用挥发性β-二酮类金属螯合物的合成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酮为初级原科,逐步合成频那酮。三甲基乙酸,最后合成了β-二铜螯合剂DPM,红外光谱鉴定表明合成是成功的。以β-二酮类螯合剂AA,DPM,TFAA,及FOD与Y,Ba,Cu,Zr等中心原子合成了它们的螯合物。热重分析表明,螯合物的挥发性同配体的空间位阻及F代原子数目有关,配体的空间位阻越大,F代原子数目越多,则螯合物的挥发性越好;同时与中心原子的离子半经密切相关,中心原子的离子半经越小,则螯合物的挥发性越好。此外,对几种螯合物进行了质谱研究,以推测它们在plasma-MOCVD过程中的可能行为。  相似文献   
26.
无机膜——新的工业革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孟广耀  彭定坤 《自然杂志》1996,18(3):151-156
无机膜(陶瓷、玻璃、金属及其复合材料膜)与已经广泛商品化的高聚物膜相比,由于耐高温、化学稳定、耐腐蚀、力学强度高、结构稳定和易于再生,因而更适于高温或其他恶劣环境下的技术应用,特别是生物技术、石油化工膜反应器、高温气体分离等方面,有人预料无机膜技术的发展将引起—场新的工业革命.以最为吸引人的高温气体分离和膜反应器为例,其工业应用前景到底如何呢?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家们面前的任务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7.
陶瓷膜燃料电池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我国能源与环境的严峻状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固体化学与无机膜研究所申办了第97次香山科学会议(1998年6月),以“新型固体燃料电池”为主题,确立了我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正确研发路线.数十名师生十年来的勤奋、创新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把SOFC推向了高性能陶瓷膜燃料电池(CMFC)新阶段.特别是,基于实用化导向与“逆主流思考”,研究发展了相应关键材料和低成本制造技术,为其实用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研究历程的回顾和对这种本世纪高效绿色能源的前景展望,作为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0周年校庆的献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