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模拟仿真了一种新型编码的光通信系统,系统采用了双二进制码(DB Duo-binary)电信号作为调制信号,激光脉冲作为载波信号,用非相干外调制技术作为调制方式.软件模拟仿真结果显示,采用双二进制调制编码的光通信系统,光源发射功率为5dBm,途中无光放大,在色散系数为17ps/nm/km,衰减系数为0.2 dB /km的单模光纤中,系统码元传输速率可达20Gbit/s、传输距离20km以上.采用双二进制编码技术的光通信系统比传统的光通信系统具有更大的传输容量、较低的误码率, 并且在一定程度抑制了色散效应.  相似文献   
22.
相位测井的物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通过测量接收讯号的相位差来判定油田地层性质的物理基础。指出:高频相位测井主要与地层的介电常数有关,受地层水含盐量的影响小,因而能将不同地层包括油层和水淹层区分开来,同时它的分层能力较好,计算公式简单,便于应用,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的测井方法。  相似文献   
23.
一、C_3H_3 这是卢嘉锡的老师张资珙教授发明的一个公式,是张教授给卢嘉锡的座右铭,意即做一个好的科学家必须具备Clear Head(清楚的头脑),Clever Hands(灵巧的双手),Clean Habit(清洁的习惯),简称C_3H_3。卢嘉锡终身服膺C_3H_3,才成为中外知名的学者。  相似文献   
24.
黄耀曾 《科学通报》1957,2(17):513-513
一自从Kekule提出了碳是四价的假設(1857)以来,到现在恰好是一百年。他和他同时代的奠定了有机化学結构理論的基础,从而使得有机化学有了很大的發展。一百年以前除掉Whler(1828)的划时代貢献,合成尿素,Kolbe(1845)合成醋酸以外,天然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工作很少。由  相似文献   
25.
利用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确定的886个典型地带性土种剖面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点因素(土纲、质地、海拔、酸碱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地带性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点因素显著影响地带性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地点因素对耕作土壤表层有机碳的影响明显强于非耕作土壤;地点因素分别解释耕作土壤和非耕作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变异的24.7%和48.5%.耕作土壤和非耕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6.
27.
28.
近20年来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黄耀  孙文娟 《科学通报》2006,51(7):750-763
调研并分析了中国大陆1993年以来关于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文献200余篇. 为了客观评价中国大陆农田有机碳的变化, 从中选出132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 这些文献涵盖了不同地区60000余个土壤样品的测定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 近20年来占中国大陆农田面积53%~59%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增长趋势, 30%~31%呈下降趋势, 4%~6%基本持平. 进一步分析结果指出, 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贮量总体增加了311.3~401.4 Tg. 其中, 华东和华北地区增加明显, 但东北地区呈下降趋势. 有机碳含量增加明显的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潮土, 黑土下降显著. 有机碳含量增加主要归因于秸秆还田与有机肥施用、化肥投入增加与合理的养分配比以及少(免)耕技术的推广; 黑土区有机碳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和投入不足.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田土壤碳固定, 最大限度地遏制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下降的趋势, 未来应通过配套技术的研究、农户培训和政府补贴等措施, 进一步推广秸秆还田、平衡施肥、少(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加大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力度. 与此同时, 为了应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减排压力, 未来需加强4个方面的研究: (1)第二次土壤普查期间及目前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 (2)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控制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机理, (3)增加土壤碳固定及减少碳损失的有效途径, (4)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及未来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9.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朴世龙  方精云  黄耀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2):20-22,F0003
中国是全球CO2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受到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项研究利用3种相互独立的方法,即地面清查结合遥感数据、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定量描述了中国的碳收支及其变化机理。上述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十分相近,对中国碳汇大小的估计在0.19—0.24PgC/yr之间。这表明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了我国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28%—37%。同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主要位于中国南部。研究显示,我国人工林的增加、区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尤其是灌丛的恢复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
近代化学工业如石油燃料、塑胶、染料、药物等等生产中提出对复杂分子結构与分析进行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当遇到有机混合物,其中含有相近沸点和类似結构的同分异构体,或当样品量少时,或在研究与分析时不适宜加試剂(例如研究絡合物的形成与締合状态)等如用化学方法非常困难,或者消费太多时間。在这些情况下,根据生产与实驗实践証明应用分子光譜方法是极为有效的。分子光譜方法包括可見与紫外区电子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