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科技观的变革是科技工作的根本变革,国家主流科技观应当与时俱进。21世纪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加突出;科技成为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科技已是最具时代性的先进文化。总之,当代科技已经成为核心综合国力,仅仅把科技看成生产力已经远远不够了,应当着力构建"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是对"科技是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变化,绝不仅仅是科技社会功能范围的扩大,而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以及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认识的质的飞跃。构建新时代科技观的着力点主要是:继续深化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牢固树立科技是国家安全根本保障的信念;充分认识科技文化的引领作用等。  相似文献   
22.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根植于人类认识的土壤,科学和迷信的原始形式可说是同时诞生的.而伪科学和反科学的幼芽则包容于迷信之中.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诞生和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当代科学的一路凯歌行进,迷信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有增无减,逐步发展到了它的现代阶段:各种伪科学和反科学也从迷信中独立出来、粉墨登场了.应当说,这些年来,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现象之所以在中国四处蔓延,甚嚣尘上,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社会上的、心理上的,不一而足.但基本的一条,这是人类认识规律的正常体现,不足为怪.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科学与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斗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这种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  相似文献   
23.
关于《历学会通》对哥白尼日心体系的修改问题,科学史工作者提供的证据颇有说服力,应予以认真对待,但尚有探讨余地;明末清初正是中国传统天文历法、数学与占验开始萌发分离动向的时期,薛凤祚是这一潮流的见证人和主要参与者。其占验思想是其科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给予宽容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薛凤祚的科学观是其科学思想的核心,研究它须以近代科学观为参照系,如此,方能正确判断其科学观的性质,厘清其中弥足珍贵的近代因素。  相似文献   
24.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是围绕着科技发展与生产力关系的主线展开的.其核心观点有三:(1)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2)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体系,着力发展高科技是发展中国家科技现代化的关键;(3)人才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整个科技工作的关键.重视研究如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前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5.
科学方法的分类:评价及一种可能的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得科学方法的分类问题变得异常突出起来。搞清楚科学方法的分类问题,不仅能够使得五花八门的科学方法变得条理化,而且,对于显现科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科学方法整体乃至每一个别科学方法本质的理解,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由于任何一个事物的分类标准都可能是多元的,所以,深化此项研究的可行方向之一,是对现行的各主要分类方式做出尽量中肯的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努力寻找一种较为优越的分类方式。  相似文献   
26.
“科技与社会”:哲学抑或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科技与社会”早已成为科技哲学中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关于它的学科性质迄今依然未见辨明。本文认为,“科技与社会”既与科学社会学迥然相异,也与STS界限分明。“科技与社会”的学科定位当是哲学性质的。主要理由有三:(1)“科技与社会”是科学观的主要组成部分;(2)保持“科技与社会”特点的需要;(3)增加“科技与社会”理论深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27.
当前提高科技与社会研究的水平,有两个问题需要予以特别注意;(1)分析框架的多元化。分析框架规定着科技与社会研究的范围,制约着研究者的视野,进而影响到研究的质量。长期以来,我们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单一,而且,该框架也固有许多缺陷。应当尝试各种可能的框架,在比较和综合的过程中,选择和建立新的更佳分析框架。(2)加强科技社会史的研究。对于科技与社会研究。科技社会史具有激发直觉和灵感、提供历史的检验等作用;此外,科技与社会研究和科技社会史研究以科技社会嫡史学为中介,存在一种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加强科技社会史的研究,是提高科技与社会研究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8.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受科技部委托,前不久,我有幸与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和中科院科学史所等单位的五名专家一起参与了旨在为《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的配套文件《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基准》)的起草工作。  相似文献   
2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