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论述了梅文鼎、戴震和焦循对"总弧存弧法"的研究情况.焦循在梅文鼎、戴震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数形结合,将西算的演绎性与传统中算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对西学的研究特点,并且巧妙地避免了梅、戴二人无法解决的三角函数的符号问题.  相似文献   
22.
本文统计并分析了宋明时期墓葬出土的绞经织物数据,发现绞经织物工艺变革的几个关键点,进一步认为绞经织物在此期间发生了整体性的工艺转变,主要由无固定绞组织物变为二经绞织物。借助历史图像和文献的比较分析,评估了绞经织机和对应绞综的工艺发展状况。文章以SST(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的核心——"选择"为切入点,分析了政府选择、市场选择、文化选择对宋明织造工艺变革的作用,探讨了宋明时期绞经织物工艺转变与社会之间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3.
关孝和对《授时历》中弧矢割圆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廓清关孝和对《授时历》中求黄赤道差、黄赤内外差的几何算法的基本线索。方法 历史分析和献考证。结果 详细分析了关孝和对《授时历》中“论黄赤道差”、“论黄赤内外差”和“论白道与黄赤道差”前两条的解释和图说。另外,关孝和根据传入日本的《天大成管窥辑要》的原顺利解决了第3条中的白道交周问题。结论 认为由于原过于简单,所以关孝和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关孝和在17世纪前的日本是绝无仅有地完全弄懂了《管窥辑要》的一位学。  相似文献   
24.
齐彦槐及其制作的天文仪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清代天文学家齐彦槐的生平及其制作的面东西日晷、中星仪和天球仪等天文仪器 ,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天文仪器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齐彦槐的几件天文仪器基本上都吸收了西方天文学的内容 ,而且也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是汇通中西的再创造 .  相似文献   
25.
对中国古代关于彗星形态和特征的认识进行了分析,并和国外同类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虽然缺乏理论根据,但中国古代对彗星形态的描述是符合实际的,尤其中国唐代对彗星特征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比国外研究结果要早1000a左右.  相似文献   
26.
考证了耶律楚材制作麻达巴历历史事实和撰成麻达巴历的历史背景,认为麻达巴历是一种回鹘历,并进一步推断,回历在蒙元时期被引进和采用的时间,不是从万年历开始的,而是从万年历之前耶律楚材的麻达巴历开始的。在时间上大约提前了三、四十年。另外,提出了郭守敬的《授时历》参考了麻达巴历和万年历,它与回回历有直接和间接联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7.
托勒玫的《至大论》(150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于宇宙的完整、系统和定量的陈述,是逻辑严密的高水平的数理天文学经典著作,它提出了其后十几个世纪天文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对于后世许多不同民族的天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详细介绍了《至大论》的文本内容、结构和特点,以及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流传和研究情况,并考察了《至大论》的最新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28.
论述了东汉《四分历》前后首次出现的一些球面天文概念,并把它们和古希腊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后汉书》中晷漏表和黄赤道宿度表的天文学意义,认为东汉时期在测算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尝试并基本建立了一个空间天球模型。关于古代中国的"似黄纬",在托勒玫天文学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概念。比较了东汉和古希腊对于太阳视赤纬、黄赤道坐标变换、昼夜长度和天体中天等的计算方法和考虑问题出发点的异同,前者比较重视测算实践,而后者则建立在球面三角学的基础上。东汉《四分历》为后世"歩晷漏术"确立了基本模式,在中国天文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9.
《天问略》是一本介绍西方天文学知识的早期译作。文章对《天问略》中涉及的宇宙论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溯源,从中西方天文学内容相结合,用形象化比喻修辞帮助中文理解以及写作手法和文体等方面探讨此书何以有利于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同时,文章深刻剖析了《天问略》在以黄道度分定节气、“一时二动”思想以及明代15个区域的昼夜时刻图等天文学问题在明清时期的具体影响。阳玛诺撰写的《天问略》不仅传播了西方天文学,而且对中外天文知识和西方不同时期宇宙论进行了杂糅,其对明清时期天文学产生的影响与价值或许大于其内容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