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11篇 |
教育与普及 | 5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4篇 |
综合类 | 13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根据大量史料,介绍了中国近代地学先驱张相文的生平,特别是首次向学界展示了他晚年的精神追求,剖析了他从科学救国到佛学救世的心路历程,并将其生命中三个十年中三种不同追求,放在同时期中国两次民族反思和同时期中国人认识科学的四个阶段的大背景下,分析了他对科学的认识和皈依佛门的原因,给予其以客观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依靠保密人员对文件的密级进行人工标注,其准确性依赖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容易造成标密不准的问题,建立一种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企业文件密级分类系统。该系统能自动提取文本密级信息的特征表达,对企业秘密文件做出智能辅助定密的决策。在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内部核心商密文件、普通商密文件和非秘密文件构建的数据集上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准确率为97.37%,召回率为98.67%,表明模型达到了较高的识别效果,因此该系统能有效防止秘密文件的泄露。 相似文献
3.
针对采用排序的串行干扰消除检测的组分层空时系统,提出了基于重构信道QR分解的接收天线选择算法,该算法用子信道Frobenius范数排序代替Moore-Penrose伪逆行范数排序得到置换矩阵,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并给出了基于重构信道的快速算法,该算法比常规信道快速算法具有显著的性能提升.仿真分析表明,该算法在中断容量上与最大容量算法接近,重构信道QR分解算法与基于伪逆排序方法性能相近,重构快速算法性能稍有下降,但复杂度更低. 相似文献
4.
5.
一种基于优化阈值的有限反馈预编码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上行链路总反馈量受限的多用户MIMO系统中,小数量用户配合高速率反馈比大数量用户配合低速率反馈具有更优的和速率.但较少的用户反馈却不利于获得多用户分集.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阈值的用户选择算法,并根据最优反馈速率从选出用户中确定实施反馈的用户.在用户反馈的信道方向信息和信道质量信息基础上,利用迫零波束成形(ZFBF)算法进行预编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比最优反馈速率算法更高的和速率. 相似文献
6.
柔壁渗透仪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防渗浆材结石体或灌浆固结体渗透性的测试及其对污染物阻滞性能测试的需要,研制了一种围压密封的柔壁渗透仪,并获得国家专利.采用S、N和Z型3类浆材结石体试样,通过在不同渗透压力、不同围压条件下的渗透系数测定,与南-55型变水头渗透仪的对比试验研究,证明柔壁渗透仪对制样要求不高、密封好、测试误差<1×10-7 cm/s,精度满足规范要求.这种渗透仪的创新点在于采用柔性橡胶膜作测试试样的侧壁,通过气压或水压施加围压实现试样的侧壁密封,渗透压力可在10~1 000 kPa范围调节,围压可在10~1 500 kPa范围调节,试样直径有61.8 mm和101 mm 2种规格可选且精度要求不高,试样高度在20~150 mm范围内任意选用,可方便地用于测试浆材结石体或灌浆固结体的渗透系数,以及浆材结石体对污水中污染物的阻滞性能,有助于防渗浆材的研制和防渗灌浆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8.
在医疗领域,为了确保医疗领域的治疗效果,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需要确保医疗器械能够发挥自身的功能.在针对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直线加速器被广泛应用,其发挥的作用极为显著,可以提供全新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精确治疗.为确保直线加速器能够实现良好的运作,因此针对直线加速器的维护保养非常重要.在后续的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对医... 相似文献
9.
10.
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夜航船》所反映出的明清之际一般有文化的人的科学知识水平、科学思维水平以及科学在学问中的地位与含量,为考察中国科学发展史的另一方面提供一个重要的坐标点,通过这个点,以中西对比的视野,以生动具体的材料,透视原生态中国古代科学认识的形态与特征、接受西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