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036篇 |
免费 | 958篇 |
国内免费 | 1648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269篇 |
丛书文集 | 999篇 |
教育与普及 | 793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07篇 |
现状及发展 | 222篇 |
研究方法 | 98篇 |
综合类 | 29145篇 |
自然研究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8篇 |
2023年 | 372篇 |
2022年 | 671篇 |
2021年 | 759篇 |
2020年 | 464篇 |
2019年 | 252篇 |
2018年 | 361篇 |
2017年 | 448篇 |
2016年 | 494篇 |
2015年 | 942篇 |
2014年 | 1245篇 |
2013年 | 1266篇 |
2012年 | 1354篇 |
2011年 | 1423篇 |
2010年 | 1373篇 |
2009年 | 1540篇 |
2008年 | 1625篇 |
2007年 | 1597篇 |
2006年 | 1227篇 |
2005年 | 1150篇 |
2004年 | 873篇 |
2003年 | 684篇 |
2002年 | 728篇 |
2001年 | 708篇 |
2000年 | 773篇 |
1999年 | 1261篇 |
1998年 | 1147篇 |
1997年 | 1183篇 |
1996年 | 1067篇 |
1995年 | 869篇 |
1994年 | 861篇 |
1993年 | 750篇 |
1992年 | 603篇 |
1991年 | 596篇 |
1990年 | 475篇 |
1989年 | 438篇 |
1988年 | 386篇 |
1987年 | 236篇 |
1986年 | 132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73年 | 3篇 |
1970年 | 3篇 |
1968年 | 4篇 |
1967年 | 3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法对奥运会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奥运经济对中国体育产业、房地产、证券、就业、旅游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抓住奥运契机,充分发挥奥运经济带动效应,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2.
43.
通过试验研究了腹部分别开设较小单孔以及双孔的钢筋混凝土的破坏特点、钢筋的应变特点、挠度、裂缝宽度及承载力等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孔洞尺寸对开孔梁的力学性能影响明显,腹部开设双孔(孔间净距大于孔径)时,对梁的力学性能无明显影响,所得结果为工程实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4.
以双酚A-甲醛树脂和N,N_二甲基甲酰胺在三氯氧磷的催化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将酯化产物与乙烯基乙基醚在溶剂存在条件下发生醚化反应,得到双酚A-甲醛树脂的酯醚化合物,经红外光谱确认其已被酯醚化.对产物的红外吸收谱进行研究,该树脂的羟基因被酯醚化其吸收明显减少,在有酸条件下促溶无酸时阻溶,将其应用于热敏阳图CTP版材,证明版材敏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5.
枯草杆菌蛋白酶水解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改进的BAPNA法探讨了枯草杆菌蛋白酶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的水解作用,通过实验了最适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0-60,PH值7.5-8.5,酶活力大于等于40000units/mL以及40min的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46.
在当代,设计艺术对社会的造物活动影响越来越大.从李渔倡导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造物思想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造物的理念与方法,阐述了“取自然之材,顺自然之身,赋自然之道,予物以自然而然”的传统造物思想的精髓,以及以李渔为代表的传统造物思想对当代造物艺术的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47.
以初步设计方案为基础,利用ANSYS Workbench集成建模功能,实现了PRO/E船舶牵引机械实体模型与ANSYS Workbench的双向关联性,建立了船舶牵引机械有限元模型,并对主要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给出参数对结构刚度的敏感度。通过优化方案使整机质量减少24.1%,从而为船舶牵引机械的小型化、轻量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8.
49.
研究了一类基于个体等级结构差异的竞争种群系统最优控制问题。首先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系统解的存在惟一性,其次证明了解对控制变量的连续依赖性,最后通过共轭系统及切锥-法锥的相关理论得出了最优控制的必要性条件。 相似文献
50.
杨骊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2,(4):9-15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界创造性地提出"重估大传统",重新反思文化"大传统",以求达到对现有文明历史框架的超越与拓展。四重证据法作为"重估大传统"的方法论之一,在叶舒宪等人的一系列学术探索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四重证据法作为本土的人文科学方法论,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学者为突破西方现代学科建制所作的努力,同时也在反思人文与科学之间对立的世界性思潮中,为弥补人文与科学的割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文章将结合实例,着重讨论多重证据法之第三重证据和第四重证据的性质及运用,透视其在方法论的维度上如何融合实证与阐释两种理路,从而有效地调和了人文阐释与科学实证之间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