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17篇
系统科学   89篇
丛书文集   42篇
教育与普及   1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51篇
研究方法   30篇
综合类   2236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场效应管电火花脉冲电源,利用电流前沿斜率控制,实现了高效率低损耗放电加工模具,从而提高了模具的仿真度。电压控制型功率器件,利用场效应管实现了窄脉宽高峰值电流放电加工模具,取得了模具最佳加工表面粗糙度和提高去除率的统一。采用单片机和主振级两套脉冲发生器,进一步提高了电火花脉冲电源的可靠性和电火花机床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2.
163.
介绍2K—H型少齿差行星传动在ZQ—1型自放式防火卷帘门启闭机中的应用,阐述了工作机理、设计计算及强度校核等。传动部分采用了固体润滑。  相似文献   
164.
用~(14)C草甘膦处理大蓟和小蓟的叶子试验证明,这两种杂草吸收草甘膦后具有双向输导性能。其吸收速度和植株各部分的药量分布是不同的,施药一天后总吸收量较少,占总药量的4.05%,但三天后明显增加,到第六天达到44.54%。而叶子的吸收高峰是处理后3~7天。根部的吸收量,从处理后一天的14.42%,到第六天增加到93.8%。但是,处理七天后,仍有50%左右的药剂未被植株所吸收。所以,草甘膦施药期不宜太迟,同时,施药方法要保证有足够的药量覆盖杂草茎叶上并被吸收。  相似文献   
165.
提出了面板堆石坝的动力破坏准则;利用有限元法对面板堆石坝进行动力破坏计算,可以得到坝体的潜在破坏区及其扩展过程。将该方法用于模型面板堆石坝的动力破坏计算,得到和模型动力破坏试验较为一致的结果,并用该方法计算了一座面板堆石坝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166.
济南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系统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济南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了济南多种发展对策方案确定了其中最优的一个,为济南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分析与对策研究提供理论上和数据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7.
本文根据电动大门对速度的要求,给出了由8031单片机、变频器电路及其驱动电路等组成的电动大门控制系统.本控制系统的特点是硬件线路比较简单.所设计的软件只用一个定时器即可产生频率变化的SPWM信号.采用本控制系统可比较经济地使电动大门按给定的速度曲线运动.因此可解决现有电动大门所普遍存在的,由于速度单一而带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68.
本文利用Galerkin法求解了三类典型的FPK方程。  相似文献   
169.
Zn2SnO4复合氧化物气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烧结法合成Zn_2SnO_4复合氧化物,具有反尖晶石结构的弱N型半导体材料,其气敏性能引人注目,尤其是对乙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当掺入少量氧化物杂质,可以看到灵敏度和最佳工作温度都有所改善,其中以稀土氧化物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0.
Zhang J  Harbottle G  Wang C  Kong Z 《Nature》1999,401(6751):366-368
Excavations at the early Neolithic site of Jiahu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have produced what may be the earliest complete, playable, tightly-dated multinote musical instruments. Jiahu was occupied from 7000 BC to 5700 BC, considerably antedating the well known Peiligang culture. Here we describe six exquisitely made complete flutes which were found in radiocarbon-dated excavation layers, along with fragments of perhaps 30 more. The flutes are made from the ulnae of the red-crowned crane (Grus japonensis Millen) and have 5, 6, 7 and 8 holes. The best preserved flute has been played and tonally analysed. In addition to early musical artefacts,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at Jiahu contain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very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We describe the archa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hu site, details concerning its dating, its place in the prehistory of the Chinese Neolithic, the ethnicity of its popul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a tonal analysis of a nearly 9,000-year-old musical instrument found t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