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5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11篇
系统科学   89篇
丛书文集   83篇
教育与普及   1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4篇
研究方法   6篇
综合类   2263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9年   2篇
  196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采用焊接热模拟技术,结合OM、SEM、TEM及-40℃低温冲击韧性实验,研究了焊接热循环(不同峰值温度和t_(8/5)参数)对P460NL1高强正火容器钢热影响区组织和低温韧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焊接热循环中强化相V(C,N)粒子的演变。结果显示,当t_(8/5)同为45 s时,P460NL1钢模拟热影响区的低温冲击韧性随峰值温度的升高大致呈降低趋势,且温度超过1200℃后冲击韧性急剧降低。峰值温度为1350、1200℃且t_(8/5)在15~100 s范围时,模拟的是P460NL1钢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贝氏体混合组织,此条件下P460NL1钢的低温冲击韧性较低且基本不随t_(8/5)的变化而变化;t_(8/5)为45 s时,峰值温度1100、950℃对应的是焊接热影响区细晶区,此时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珠光体混合组织,峰值温度870℃模拟的是两相区,主要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利用Thermal-Calc软件计算得到P460NL1钢中V(C,N)溶解温度为1160℃,故当峰值温度超过1200℃时,V(C,N)粒子完全溶解且未再析出,基体中存在的游离N会降低P460NL1钢的低温冲击韧性,且当峰值温度为1350℃时,随着t_(8/5)增加,晶粒尺寸逐渐增大,但冲击韧性却没有因此而降低,表明游离氮是热影响区粗晶区冲击韧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12.
目前,致密油藏的高效开采仍是世界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其中CO2压裂技术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CO2前置压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室内实验对地层条件下CO2注入后原油高压物性(密度、黏度、压缩系数等)的改变情况进行研究,明确CO2与原油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压裂不同阶段中CO2存在方式、原油黏度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CO2的注入会导致原油密度明显增加,黏度降低,同时CO2的注入会提高地层的可压缩性,提高地层的弹性能量.其次在压裂及焖井阶段,CO2主要存在于油相中.在返排过程中,CO2逐渐从油相中脱离,以气相的形式存在.由于不同阶段CO2相态的改变以及CO2对原油组分具有萃取作用,使得原油黏度在返排过程中升高,密度下降.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CO2前置压裂流体作用机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CO2压裂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13.
传统的Elman神经网络处理高维度、多样本的复杂数据时,将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网络结构冗余、训练不完善、学习精度差等.这些缺陷不仅会导致网络工作效率低,而且还会使其识别精度差.将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与Elman神经网络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PLS和PSO优化的Elman神经网络算法(PLS-PSO-Elman).该算法通过PLS减少数据维度,获得较为理想的低维数据,达到简化网络结构的目的;然后利用PSO算法优化神经网络连接权重、阈值和隐含层神经元数量,弥补Elman算法训练不完善、学习精度差的缺陷;最后基于PLS与PSO双重优化的新算法对飞机燃油流量进行预测.实验表明,新算法有较高的运算效率与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14.
华北克拉通北缘存在大量高锶花岗岩体,但其周边区域锶型矿泉水的赋存情况鲜有研究.首次以都山岩体作为典型高锶花岗岩,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水样采集、化验分析等方法,对其周边区域锶型矿泉水的分布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寿王坟岩体、碾子峪岩体、小寺沟岩体、杨杖子岩体等四处高锶花岗岩体周边区域水体进行调查取样分析,以验证锶型矿泉水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都山岩体周边区域水体中均含锶元素,且距离岩体越近,水样中锶含量越高,最高达13.81 mg/L,远高于中国一般含锶矿泉水的锶含量,而外围长城系砂岩地层水样中锶含量最低.平面上,孔隙水中锶型矿泉水主要沿北东-南西向断裂带和南部挤压带分布;风化带网状基岩裂隙水和构造基岩裂隙水中锶型矿泉水沿北东-南西向断裂带分布;垂向上,孔隙水、风化带网状基岩裂隙水、构造基岩裂隙水中锶含量依次增加.区内高锶花岗岩为矿泉水形成提供了物源,地下水径流过程中地层中锶的不断溶出是形成高锶型矿泉水的内在机制,垂向三含水层可能存在水力联系,入渗过程中锶含量可能不断累积.深层构造基岩裂隙水水质、水量稳定,锶含量高,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其他四处高锶花岗岩体周边区域锶型矿泉水的分布与都山岩体区域呈现类似规律.该研究首次揭露高锶花岗岩区域锶型矿泉水的赋存规律,可为众多高锶花岗岩区域开发利用优质锶型矿泉水资源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15.
变极化技术抗干扰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变极化技术抗干扰的效能评估问题,以变极化技术抗单一积极干扰效能的评估方法为基础,分析了雷达探测区存在两个线性极化干扰波时变极化技术的抗干扰效能,得出了极化抗干扰得益与两干扰能量比以及极化状态点球半径夹角之间的定量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雷达探测区存在两个任意极化干扰波以及多个任意极化干扰波时的抗干扰评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变极化技术抗单一极化有源干扰得益大于20 dB,变极化技术抗复合积极干扰得益大于3 dB。  相似文献   
916.
随着任职教育转型的全面展开,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20个教学班对<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了如何提高士官任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些好的做法,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士官教育真正实现向任职教育的全面转变.  相似文献   
917.
为了探究尿液、粪便及胸腺分泌物对中缅树鼩个体识别的影响,通过Y-迷宫对中缅树鼩尿液、粪便和胸腺分泌物三种气味源的选择频次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用三种气味源与对照作为刺激源时,中缅树鼩均显著选择尿液和胸腺分泌物(P0.05);在习惯性实验中中缅树鼩对同性尿液和胸腺分泌物的选择频次持续下降,对陌生个体尿液和胸腺分泌物的选择频次显著增加(P0.05);尿液、胸腺分泌物在雌雄中缅树鼩个体识别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中缅树鼩对尿液和胸腺分泌物的选择频次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而且雄性胸腺分泌物较雌性更受关注(P0.05),但雌性尿液比雄性更受关注(P0.05)。以上所有结果说明,中缅树鼩的尿液和胸腺分泌物中包含个体信息并用以识别个体,这两种气味源中所包含的化学信号对中缅树鼩个体间的交流极为重要,而粪便可能仅为单纯的排泄生理。  相似文献   
918.
笔者以中外企业合作创新的收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中国企业国际合作创新收益水平评价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的企业资料,对国内企业在国际合作创新过程中的收益水平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19.
在遵循IPv6过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流行的校园网架构,提出了一个合理的校园网IPv6地渡策略.并就策略中的所有步骤给出完整的配置模型图,以及详细的配置命令.最后结合山东师范大学的校园网拓扑,阐述了升级的合理性及平稳的过渡策略.  相似文献   
920.
There are two main methods to determine bor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ne is the solution method, in which boron is purified after the samples are dissolved in solution and the boron isotope ratios are determined by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P-TIMS and N-TIMS) or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MC-ICP-MS). The other is an in-situ analysis method, in which the in-situ boron isotopic ratios in minerals are analyzed directly using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 or laser ablation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MC-ICP-MS). In the in-situ analysis method for boron isotopes, the multifarious chemical purification and separation processes of the solution method are avoided, with increased work efficiency. In addition, the microzones and microbeddings of minerals can be analyzed in-situ to reveal the fine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of mineral formation. In this study, using the standard-sample-bracketing (SSB) method, mass bias of the instrument and the fractionation of isotopes were calibrated, and the in-situ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LA-MC-ICP-MS for boron isotopes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detailed analyses on a series of boron isotope standards and samples, a matrix effect was assessed but not detected, and the analysis result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erly reported values or P-TIMS determined values, within the error range. The analytical results for IAEA B4 and IMR RB1 with relatively high boron contents were δ11B = –(8.36±0.58)‰ (2σ, n=50) and δ11B = –(12.96±0.97)‰ (2σ, n=57), respectively; the analytical result for IAEA B6 with relatively low boron content was δ11B = –(3.29±1.12)‰ (2σ, n=35). In-situ measurements for B isotopes were performed on geological samples such as tourmaline, ulexite, ludwigite, inyoite and ascharite, with the results consistent with those determined by P-TIMS, within the error r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