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4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王蕊  郭睿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35):127-132
邦戈尔盆地潜山储层为前寒武纪花岗质风化壳储层,风化壳储层岩性复杂,物性较差,储层类型多样。为明确潜山风化壳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建立风化壳储层评价标准,通过分析储层岩性矿物元素差异、储集空间类型和裂缝分布特征确定风化壳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并将主控因素进行级别定义和相互匹配,建立风化壳储层评价标准。结果表明:岩性是形成储层的宏观背景,风化淋滤作用是控制储层孔隙发育的基础,构造作用是影响储层裂缝形成的重要因素;花岗质风化壳储层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其中Ⅰ类储集性能最好,Ⅲ类最差。风化壳储层评价标准的提出可进一步为风化壳潜山储层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52.
变形监测是工程安全监测必不可少的工作,高精度的变形预测预报能够为安全监测提供变形预警.随着对人工智能模型的深入研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变形时序数据进行预报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为研究神经网络模型在变形预测中的效果,将结合CEEMDAN的LSTM模型应用在滑坡变形预报中,通过实验比较其与单一LSTM模型、传统的ARMA模型以...  相似文献   
53.
分析了星载ISAIL对空间碎片目标成像的原理,根据空间碎片目标自旋运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结合压缩感知与复逆Radon变换的低重频成像算法。该算法结合压缩感知技术和复逆Radon变换,只需发射带宽很窄的激光信号,并对单个距离单元处理即可实现对目标的高分辨率二维成像,解决了系统脉冲重频率对成像的限制。仿真验证表明:此算法不仅可以解决对空间碎片目标成像过程中系统重频率不够的问题,而且通过大幅度减小信号带宽降低了激光信号调制技术对成像的影响,算法是可行性。  相似文献   
54.
以中东白垩系生物碎屑灰岩为例,基于多个油田的岩心资料、铸体薄片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及测井资料开展研究,从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入手,总结了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建模难点及建模方法。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构造作用影响弱,生物碎屑含量高;以铸模孔、生物体腔孔和残余体腔孔等次生孔隙为主;储层厚度大,垂向非均质性强。研究表明:孔隙型储层建模难点主要在构建储层格架模型、储层属性模型及建模约束方法三方面:物性隔夹层隐蔽性强,测井解释困难;贼层成因多样,静态资料难以识别;微裂缝随机展布,空间展布预测困难;复杂的孔渗关系制约了渗透率模型的建立;强烈的成岩改造降低了沉积相对储层物性的约束,不同类型储层地球物理响应区分性低,造成井间模拟约束效果差。孔隙型储层建模的方法主要有相控建模、成因建模和等时建模,其中相控建模中基于岩相的相控建模应用最为普遍。同时指出孔隙型储层建模存在问题和不足:建模方法和随机模拟算法比较局限;储层构型研究薄弱,地质知识库不健全;地震多级约束方法、虚拟井约束方法及水平井建模技术等研究不够深入;储层的穿时性和展布方向模糊化制约了变差函数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5.
为厘清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三次采油的方向,利用岩心扫描电镜、铸体薄片、CT扫描及压汞测试等方法,在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微观非均质级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微观刻蚀薄片水驱油实验和真实岩心水驱油CT扫描研究油水运动状态及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微观非均质性从级次上分为单一孔喉级、局部孔喉组合级与岩心孔喉连通级。油田生产压差形成的动力与毛细管力、黏滞力构成的阻力,以及注入水沿着孔喉中央的驱替速度与沿着孔喉表面的剥离速度的相对大小控制了油水的运动。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为单一孔喉的孔内贯穿作用、润湿捕集作用、角隅滞留作用,局部孔喉组合的旁超作用、指进作用,以及岩心内部的窜流作用。指进作用造成的斑块状剩余油及窜流作用形成的连片富集型剩余油是研究区后期挖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6.
近年来主题公园在中国长三角地区发展迅速,作为经济及社会文化地理现象,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指导主题公园产业合理布局、发展及区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法探究1985-2021年36年间长三角地区主题公园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1985—2021年,长三角主题公园数量逐年上升且阶段性分布明显,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初步探索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2)主题公园空间分布经历了从离散到不断集聚的演化过程。主题公园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中东部密集,四周多组团的分布格局,并呈现以所在的核心区不断向周围扩散的趋势。等级规模越大的主题公园在空间分布上越为均衡。不同主题内容的主题公园,以游乐休闲类分布最广,其余主题公园分布较为集中。(3)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是影响长三角主题公园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对长三角主题公园的空间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