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PC机与单片机串口通信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和多线程技术 ,设计了一个在Windows平台上通过PC机串口与单片机通信、实现对单片机进行监控的通信模型 .该模型把通信过程从业务处理中分离出来 ,形成一个单独的通信层 ,做很小的修改就能够很方便的移植到不同的应用系统中 ,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同时 ,模型中利用多线程技术设计了一个串口监视的线程 ,能实时的监视串口状态和数据 ,因此具有很好的实时性 .该模型已经成功地应用在“加油站管理系统”等实际应用系统中 . 相似文献
12.
13.
Deep Web环境中,用户输入的查询条件过于严格可能会导致查询的失败,通过查询松弛可以提升查询的有效性.为使查询松弛更加科学准确,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值的弹性查询松弛方法.首先获取各查询属性的经验值,并确定各属性的重要度;然后给出了基于经验值的弹性查询松弛策略,即按照属性重要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在属性的经验值范围内对查询条件进行弹性松弛,使查询松弛后返回的结果尽可能与用户的查询请求相匹配;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查询松弛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4.
以支持NBS协议(NEMO basic support protocol)的移动网络为研究对象,针对移动性管理和路由优化问题,提出基于改进HMIPv6的移动网络路由优化方案.将HMIPv6与NBS整合并构建层次化网络架构,利用HMIPv6的区域化管理机制降低移动网络内的移动节点注册开销.对HMIPv6进行改进,设计全新移动网络路由优化方案,消除移动网络内部节点通信过程中所存在的冗余路由.分析结果表明,同NBS对比,本方案在额外数据包开销和移动管理开销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5.
当前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评论,准确识别出代表用户真实感受的关键评论成为评论分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回复支持的关键评论提取方法,该方法从用户对评论的反馈行为出发,重点考量评论点赞和评论回复两个指标,通过计算评论点赞率和回复率获取评论的回复支持情况,仅对回复支持度高的评论进行提取,从而剔除了大量虚假或无用的评论,提升了关键评论提取的准确性。最后,通过与现有主流方法进行实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和召回率。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工学类专业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开展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专业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系列探索.通过种子工程、苗圃工程和燎原工程体现理论内涵,通过机制建设形成组织路径,并提出123方法体系,实现教师队伍思政建设能力与专业建设能力双提升,是对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理念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预应力筋数量和预加力数值对预应力胶合木张弦梁受弯性能的影响,采用ABAQUS有限元程序,选择各向异性的弹性本构关系,对预应力胶合木张弦梁受弯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预加力数值相同时,梁的刚度和极限载荷均随预应力筋数量的增加而增大,与截面尺寸相同的普通胶合木梁相比,在研究范围内刚度增加39.55%~62.27%,极限载荷增大134.68%~177.32%;预应力筋数量相同时梁的挠度随总预加力数值的增大而减小,但其刚度不变,梁的极限载荷随总预加力数值的增大而增大,与截面尺寸相同的普通胶合木梁相比在研究范围内极限载荷增大109.37%~157.32%. 相似文献
18.
郭楠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5
基于累次的函数平均值下降,采用非单调搜索技术,提出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非单调线搜索的L-M方法,而传统的非单调线搜索方法取当前迭代点及前m(k)个点中函数值最大的作为参考函数值.在适当条件下,证明该算法的收敛性和k次线性收敛. 相似文献
19.
一种基于RBAC的岗位知识需求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确获取员工的岗位知识需求是企业有效开展岗位知识服务的首要前提.首先,给出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的概念,分析了RBAC优势及在岗位知识需求分析中的适用性;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RBAC的岗位知识需求分析方法,详细描述了其中的关键实体间的关系和需求分析流程;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实际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为填补兰州地区地铁深基坑桩撑支护设计和施工的空白,以兰州地铁试验段深基坑支护工程为例,对桩撑支护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变形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初期,桩身呈向坑内变形的前倾型曲线;基坑开挖过程中,预应力施加后,桩体位移呈基本恢复到平衡位置的短暂状态;随着基坑的进一步开挖和内撑的施工,桩身变形曲线逐渐呈")"形变化,最大水平位移发生的位置也随之下移.基坑开挖过程中,桩体最大位移位于基坑开挖面上方,一般出现在桩体的中部4~10m范围,桩底附近有少量位移,说明桩身内外侧通常均匀配筋的设计思路不尽合理,目前规范将嵌固段作为固定端的设计方法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