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7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66篇
系统科学   83篇
丛书文集   116篇
教育与普及   15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5篇
现状及发展   24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3325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番茄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是番茄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研究基于31个表型性状对收集到的166份番茄种质资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质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熟性(1.248);数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宽(2.072),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果重(55.21%).数量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且绝大部分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提取的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1.96%.供试材料在欧氏距离为17.5处聚为六大类,相对于其他组群,第Ⅵ组群整体性状表现良好,是优良的种质资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对供试番茄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编号为64的番茄综合评价值(D值)最高,综合性状最为优异,研究为进一步丰富宁夏番茄种质资源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设计并制备碲锌钡铌(TeO_2-ZnO-BaF_2-Nb_2O_5)系列玻璃,考察Nb_2O_5摩尔分数变化对玻璃结构和玻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b_2O_5摩尔分数的增加,[TeO_4]和[TeO_3]的摩尔分数比先增加后减少,玻璃的网络结构先增强后减弱.相应地,玻璃的热稳定性先增加后降低,ΔT和S值先增大后减小.在Nb_2O_5占15%(摩尔分数)时热稳定性最高.另外,随着Nb_2O_5摩尔分数的增加,玻璃带隙减小,有利于光学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23.
技术交易已经成为当前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专有技术是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专有技术的价值评估是其进行转让、质押、融资等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基于修正收益现值法对专有技术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其评估结果为专有技术的转让、质押、融资等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用收益现值法对待评估专有技术价值初值进行评估;然后通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然后确定评语集权重,再建立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最后确定纠偏系数,对初始评估结果进行修正。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一套专有价值评估方法与流程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验证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4.
基于碟式聚光型光热光电综合利用技术(CPVT)系统的数学模型,推导系统集热效率与总能量效率关于电池温度的偏导数,从理论上分析电池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集热效率关于电池温度的偏导数,提出电池临界温度T_(crit)的概念,其与对流传热系数、 PV板发射率和聚光比相关.当电池温度T_(PV )T_(crit)时,系统集热效率随电池温度升高而减小,T_(PV )T_(crit)时,系统集热效率随电池温度升高而增大.通过模拟考察了不同风速、 PV板发射率和聚光器面积情况下,系统性能随导热流体入口温度的变化趋势,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25.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光谱法研究烟草农药残留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理,为烟草中农药残留在人体中代谢过程、解毒和指导科学使用农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机理为静态猝灭;两者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形成1︰1结合,且结合距离为3.95 nm;298和310 K时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17×103和3.16...  相似文献   
26.
为了更准确地定量评价产品形态美学风格,提出了一种结合生理测量数据与FA H P的产品美学风格评价方法.用准确性更高的生理测量数据替换比较矩阵,进行准则层的优先级分析,完成造型元素对美学偏好的优先级权重计算,进一步结合模糊算法建立一个基于生理测量的更加精确的适用于评价产品美学偏好的评价体系.最后以轨道车辆头部造型为例分析...  相似文献   
27.
研究粘土1和粘土2在弱还原气氛下对兰炭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并通过XRD和SEM-EDX重点考察了添加粘土1前后兰炭灰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矿物演变.结果表明,加入15%粘土1或14%粘土2后,兰炭灰熔点均可提高至1 250℃以上;兰炭灰熔点低的主要原因是形成了低温共熔物,而加入粘土1后,灰渣在熔融过程中生成莫来石,莫来石既能起到骨架作用,又延缓低温共熔物的形成,从而提高灰熔点.  相似文献   
28.
激光间接驱动惯性约束聚变(ICF)内爆过程多层靶球各个界面发生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是影响聚变点火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深入了解内爆过程这样不稳定性的发生、发展和它对聚变点火的影响,研制成了研究内爆多介质辐射流体力学过程的高精度二维(局部三维)大型LARED-S程序,并在长期研究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改善.该程序模拟结果与不稳定性线性和弱非线性解析结果,以及非线性激波管实验结果都很好符合.应用这一程序,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研究,结合理论模型分析,获得了大量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发展和演化的重要结果和物理规律认识.获得了具有不同密度、速度、磁场分布的Rayleigh-Taylor(RT)和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的线性增长率,以及它们在不可压缩条件下的弱非线性发展的解析解,表明了两者在不同Froude数、密度过渡层厚度、速度剪切层下的竞争关系;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弱预热条件下烧蚀RT不稳定性二次谐波非线性发展导致不稳定增长尖钉(Spike)断裂的重要过程;数值模拟进一步揭露了强预热条件下,烧蚀RT不稳定性非线性发展导致不稳定增长尖钉出现射流状结构,气泡发生加速;还发现强烈的电子热传导使初始单模扰动的KH不稳定性大大削弱,然而却可能使两模扰动非线性发展增大混合尺度.在神光II激光装置上开展了一系列烧蚀RT不稳定性实验.平面靶烧蚀加速飞行轨迹实验结果与LARED-S模拟结果的比较表明腔壁辐射源能流明显小于激光注入孔的辐射能流,且辐射源的非平衡Planckian谱对靶的飞行轨迹和扰动增长有重要影响.实验分别观测到初始小扰动幅度烧蚀RT明显的增长和初始大扰动幅度尖钉变窄和气泡变宽的清晰物理图像.通过提高空间分辨率,实验获得了二次和三次谐波的增长数据.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神光II激光装置上开展的流体不稳定性实验考核了LARED-S程序的一维和二维计算.在上述理论和实验认识基础上,进行了ICF聚变点火靶物理研究.主要研究靶丸内外表面单球谐模扰动、辐射不对称性、内爆热斑界面不稳定性、黑腔辐射M带以及氘氚(DT)主燃料低阶模面密度不均匀性等物理过程对ICF内爆流体不稳定性的影响.对于ICF间接驱动初始烧蚀层外表面和DT冰内表面的单模粗糙度扰动和辐射驱动不对称性扰动,获得了不稳定性增长规律,提高了热斑界面扰动增长对点火影响和黑腔M带X射线能谱对内爆稳定性影响的物理认识.模拟研究表明DT主燃料面密度不均匀严重影响内爆动能转换为燃料内能的效率和内爆惯性约束时间.研究结果不仅对研究ICF内爆点火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发生在天体和自然界中流体不稳定性的物理本质理解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29.
海河河口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河口淡水对盐度乃至生物产生的影响.以海河河口及近岸海域为对象,通过建立入海径流与盐度的回归关系,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多年平均盐度值作为盐度控制标准,以计算得到的该标准下的入海径流21.6亿m^3作为海河河口生态需水量,对海河流域年内过程和各水系的生态需水进行了分配、在与现状生态用水比较后可知,大部分年份均不能满足生态需水要求,应加强人工调控.保证入海水量需求、  相似文献   
30.
探讨改善冬季浴室温热环境的取暖方法,通过在空气制暖和地面热辐射同时作用下的被验者实验,分析浴室环境的热特性,比较被验者的冷热感、舒适感,分析不同取暖条件下的人体反应,探索冷热感不“冷”、舒适感“舒适”的适当取暖条件.阐明在适当的地面热辐射下,人体脚底部冷热感被改善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