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99年下半的以来,黄土高原以退耕还林(草)为重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热气腾腾的局面,最近,我们到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和青海5省区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调查和考察,深感必须确立水土保持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步伐,为西部大开发打好基础,为了进行有效水土保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径流可再生过程是从降雨到径流形成、径流入海、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到大陆并再度形成降雨的整个循环过程,其中心环节是从降雨到径流的转化.从这一思路出发,文中提出用降水到天然径流的转化率来定量表达径流的可再生性.研究发现,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径流可再生性指标有减小的趋势,与此同时,年降水量减少,年平均气温升高,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增大.径流可再生性指标与各项水土保持面积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气温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在10年尺度上与年降水量之间有正相关关系.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增加了蒸发和蒸腾作用,气温的升高也增加了蒸发,因而导致了河龙区间径流可再生性指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沙暴、尘暴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沙尘暴易发的国家 ,进入90年代以来 ,沙尘暴有频率增加、强度加大、范围扩展、危害程度加剧的趋势。据统计 ,我国发生强沙尘暴的次数 ,50年代为5次 ,60年代为8次 ,70年代为13次 ,80年代为14次[1] ,90年代为23次[2] ,呈明显上升趋势。沙尘暴的强度及造成的损失 ,以90年代最为突出 ,发生于1993年5月5日(5.5沙尘暴)和1998年4月16日(4.16沙尘暴)的特大强沙尘暴 ,是我国近100年来所罕见 ,损失极其惨重。5、5沙尘暴锋面前移速度14~17米/秒 ,最大19.5米/秒 ,瞬时最大风…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粒径组的来沙量和淤积量的资料为基础,建立了三门峡-利津河段的年冲淤量与进入下游河道的年沙量的关系,从中得到了下游河道泥沙从存贮到释放的临界值.这一临界值随泥沙粒径组的变粗而减小.三门峡-利津河段的年冲淤量与进入下游河道的年沙量的相关系数值,随泥沙粒径组的变粗而增大,即来沙越粗,来沙量与河道淤积的关系越密切.单位输入沙量的变化所导致的淤积量增加量,随着粒径的变粗而增大.研究表明,在已经对大于0.05mm粗泥沙来源区进行治理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集中治理大于0.10mm粗泥沙的产出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许炯心  信忠保 《自然科学进展》2007,17(12):1631-1638
运用基于遥感方法提取的植被指标NDVI资料、水土保持面积的统计资料、从气象站获取的沙尘暴频率资料以及从水文站获取的悬沙粒度资料,研究了植被因素对无定河流域沙尘暴频率和悬移质泥沙粒径的影响.全流域年平均NDVI的变化在总体上表现出增大的趋势,流域内毛乌素风沙区NDVI的增大更为显著.历年累积的造林和种草面积也表现出显著的增大趋势.植被覆盖状况的改善,特别是作为本区沙尘暴主要物源区的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状况的改善,导致了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减小.沙尘暴的减少使得进入河道的风成沙数量减少,进入河道的风成沙数量减少导致了悬沙粒度变细.建立了无定河悬沙中值粒径与沙尘暴频率Dss、全流域汛期(6—9月)面平均雨量P6-9、全流域平均NDVI和全流域林草面积Afg等4个影响变量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并对各个影响变量变化对悬沙粒变化的贡献率进行了估算.按照贡献率的大小,各个影响变量的顺序如下:(1)林草面积;(2)沙尘暴频率;(3)NDVI;(4)汛期降雨量.  相似文献   
16.
高含沙型曲流河床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炯心 《科学通报》1989,34(21):1649-1649
曲流是一种常见的河型。一般认为,较低的含沙量(特别是床沙质来量)是曲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含沙量的增加,河型将由弯曲向游荡转化。这一论断对于处于正常含沙范围内的河流是适用的。我们在研究黄土高原宽谷型河流(即河床边界为松散沉积物,没有或极少受到基岩的影响)时发现,就不同的河流而言,当含沙量增大而进入高含沙范围,河型会由游荡型再度变为弯曲型。为了区别于低含沙量河流的曲流,我们将此时出现的曲流命名为高含沙型曲流。本文对所获成果作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是世界著名的高原 ,以深厚的黄土堆积和广阔的分布面积著称于世界。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区域 ,生态稳定性差 ,是我国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区 ,是黄河流域的主体。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又孕育了我国早期的历史文明 ,6000年前的半坡文化更证明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由此可以说明我国黄土高原曾经具有适宜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而目前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正在经历着一场生态退化、资源减衰、人类生存空间丧失的过程。其根源 ,在于人口数量增加与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所致。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的关键 ,在于有效防治水土…  相似文献   
18.
以包括401组数据的大样本为基础,将河型频率的概念用于床沙粒径与河型关系的研究,首次发现了河型频率随床沙粒径变化的统计规律.研究表明,弯曲型频率随床沙粒径的增大而减小,而分汊型频率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这种统计关系可以用床沙粒径与水流切力及能耗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床沙粒径越大,则河流的水流切力越大,能耗率越高,越有利于分汊河型的形成.反之则有利于弯曲河型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游荡河型和江心洲河型的地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炯心 《科学通报》1990,35(6):439-439
河型的分布是否具有地带性,这是河流地貌学中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之一。本文以我国东部季风影响区内的游荡河型和江心洲河型为例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GIMSS/NDVI数据对黄土高原地区1982—2003年期间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植被覆盖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兰州北部等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而退化区从西峰、延安向东到离石、临汾以至太原以西呈条带状分布.值得关注的是虽然20世纪80年代植被覆盖增加趋势明显,但90年代中期以来植被覆盖退化趋势非常显著.降水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因素,月降水量小于40—60mm期间,植被NDVI和降水量呈线性关系,但当月降水超过60mm之后,植被NDVI不再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