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36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苏英  姜新峰 《科技资讯》2011,(6):222-222
认识事物总是从概念开始,而概念往往又以名词的形式出现,对《社区护理学》的认识也不例外。探讨《社区护理学》名词的教学方法不论是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对于学生的"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球概论课程教学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使用多媒体技术、注意现代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整合、掌握好教学节奏、为学生提供适量的教学信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等全面提高地球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电力负荷不断增加,很多地方因地制宜建起了小水电站。这些小水电站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往往通过10kV配电线路或分支线接入电网内的35kV终端变电所。本文主要分析了造成小水电机组欠发无功和线路损耗加大在设备和管理两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并网小水电所发无功不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暗示是通过语言使人们不经逻辑判断,直接接受灌输给他的观念。很多人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曹操对口渴难挨的士兵说,前面有大片梅林,梅子都已成熟,士兵听罢,口中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暗示的作用,从而安定了军心。暗示现象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它以各种表现形式存在于政治、经济、文艺、教育等许多领域,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注意。 1.暗示的影响因素 俄国著名学者别赫捷列夫认为,暗示性是每一个人所固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类精神方面的正常特性。暗示感受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咸阳市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区域地下水化学分析资料,揭示了咸阳市区高氟地下水呈带状分布的规律和水化学特征,并从岩土条件、地貌、气候及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了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掌握渭河断裂在咸阳吴家堡附近的浅部特征,根据研究区自然条件和城市道路、居民点分布等实际,采用现场钻探为主,地震勘探为辅,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对渭河断裂在场区内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类型及活动性进行探查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吴家堡附近渭河断裂面南倾,倾角约50°~65°,为一张性正断层。断面浅部垂向错动距离约30 m,推算错动的平均速率为0.17 mm/a。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调和方程的第二边界问题——Neumann 问题的解法比第一问题复杂许多,简单图形上的Neumann 问题用Fourier 解法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得到的只是一个形式级数表达式。仿照第一边值问题的Green 函数法,即所谓Neumann 函数解法,这就是推广了的静电原象法,得到的解是简单的奇积分表达式。应用此法时,常常需要一些细致的讨论。在〔1〕中讨论了球的情况,严格的讨论涉及场位理论。由于二维和三维情形的基本解在  相似文献   
18.
把差分进化和聚类相结合,以大学生5项常用的身体素质指标作为聚类特征,按照此特征数据的相似度进行聚类.以期实现高校体育教学自动分组的效果,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2,4,6.三羟基苯乙酮和3,4-醛为起始原料,通过8步反应,完成了黄酮木脂素5″-甲氧基-hydnocarpin的全合成,其中I2氧化关环和Ag2O氧化偶联为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20.
结合自评问卷和行为任务两种测量方式,比较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共情差异。研究1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RI),以280名老年人和304名青年人为研究对象,探究两个年龄组被试基于自评问卷的共情差异。研究2使用多维共情测试(MET),以71名老年人和74名青年人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比较两个年龄组被试基于行为任务的共情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与青年人相比,无论是基于自评问卷还是行为任务,老年人的认知共情均显著下降;2)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对消极情绪的情绪共情显著下降,但对积极情绪的情绪共情无显著变化;3)老年人对积极情绪的情绪共情显著高于消极情绪,青年人对这两种效价情绪的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从青年期到老年期,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共情能力存在分离性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