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1994年7月16—22日,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分裂的20个碎块依次撞击木星,这是人类第一次事先给出预报的重大天文事件,举世瞩目。全世界的地面望远镜、机载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HST)、尤里西斯(Ulysses)飞船作了空前规模的观测。首批发布的信息资料达33亿字节,大量图象显示丰富的撞击现象,木星上留下的疤斑持有一个多月,分析研究工作尚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33.
34.
元素的宇宙丰度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核素)在宇宙的相对含量。元素的起源则是指各种核素生成的条件、过程和场所。测定各类天体的元素丰度,研究元素的分布规律,是建立元素起源理论的依据,也是探讨天体演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35.
自古以来,日全食天象就特别令人瞩目.大多数人在一生中也难得有机会目睹日全食奇观,就那么短短几分钟,明亮的日轮突然被看不见的月球完全遮住,日全食发生了,天昏地暗,日轮周围瞬间呈现红玫瑰色彩的太阳大气色球层,更仔细瞧,银灰色的广延日冕也显现出来,种种奇景美不胜收!百闻不如一见,很多人不惜长途跋涉,赶往发生日全食地区去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36.
从卫星拍摄的地球白昼气辉紫外像上发现了暂现的暗斑——大气洞。弗兰克(L.A.Frsnk)用进入大气高层的小彗星瓦解和蒸发的水汽云遮蔽气辉来解释大气洞,推算出每年有上千万颗小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对这种解释,有些学者提出异议,有些学者找出新证据,陨冰很可能就是彗星穿过大气而落到地面的残块。 相似文献
37.
38.
对彗星底片用一般照相测光定标方法,存在许多复杂问题,有较多误差。哈雷彗星国际联测(IHW)推荐使用场星亮度分布作定标的方法。这些方法已成功地用于恒星或星系底片,其场星的像是弥漫小圆斑,并且是跟被测恒星或星系同样感光条件下拍摄的。然而,由于彗星对场星有视运动,在望远镜跟踪彗星所摄底片上,场星的像是条形的;实际上,场星的像是与彗星像在不同感光条件下拍摄的。因此,文献[3—5]的方法不能直接用于彗星底片。本文提出用场星作彗星底片定标的一种方法,初步实测结果表明此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0.
本文对1984.4.1夜P/Crommelin彗星掩恒星SAO150330的光电观测记录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彗星除了主掩外还有两个次掩(可能是由两股喷流所致),估算后,得到如下结果: 两个喷流宽度均为72.8km左右; 內彗发半径约1211km; 碰撞区边缘(掩星处),光学深度为0.09±0.04,C_2分子柱密度约(3.0±1.3)×10~(10)c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