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0篇
教育与普及   35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1.
关于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目前虽有多种假说,但还没有一种学说比较圆满地说明问题。最近南京大学戴文赛教授等提出一个新学说,将太阳系起源演化理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本文就这一新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22.
胡中为 《科学》2006,58(2):6-9
新视野号飞船(New Horizon Spacecraft,也译作新地平线号飞船)于2006年1月19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预计2015年7月飞近冥王星探访,接着对柯伊伯带天体(Kuiper belt object,KBO)进行历时五年的探访。由于这些天体离地球很遥远,即使要发现它们都很困难,因此至今对它们仍不很了解。新视野号飞船远航开拓太空探测的新前沿,将揭示太阳系深空天体的秘密,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23.
近地天体及其撞击地球的危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为 《科学》2006,58(1):29-33
近地天体(Near Earth Object,NEO)是轨道与地球轨道交叉或接近的小行星或彗星。由于大行星的引力摄动,近地天体的轨道易发生变化,因此,存在着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潜在危险,特别是鉴于1994年休梅克-利维9(Shoemaker-Levy 9)彗星撞击木星的警示,近地天体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门问题。目前,国际上正在广泛开展几个搜寻和监测近地天体的宏大计划.很多令人惊奇的消息和图像常出现于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24.
在1997 年3 月9 日日全食时, 我们于黑龙江省漠河市( 西林吉) 作了一系列日冕的照相观测不同感光的日冕像上显示出赤道东西的宽冕流、两极区冕洞、极羽和20 多条极射线等结构特征本文综合一些日冕像的形态结构和亮度测量结果,给出日冕的形态结构图、等亮度图、两极区和赤道区东西的亮度分布图  相似文献   
25.
胡中为 《自然杂志》2007,29(5):283-287
太阳和绕它公转的地球等行星体构成太阳系。在太阳系的成员中,只有地球处于适宜的宇宙环境,孕育了生命,万物繁衍,生机勃勃,智慧文明在迅猛发展。太阳是一颗普通恒星。在太阳系之外,是否还存在着环绕其它恒星的行星系?是否还有存在生命、乃至高度文明的行星世界呢?这是我们人类很早就思索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进步,搜寻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取得了重大进展,寻找到另一个地球也是前景越来越好的。  相似文献   
26.
2008年8月1日,在中国的新疆和甘肃一带发生了百年难遇的日全食,大批中外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云集于此,观赏日全食.  相似文献   
27.
1994年7月16—22日,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分裂的20个碎块依次撞击木星,这是人类第一次事先给出预报的重大天文事件,举世瞩目。全世界的地面望远镜、机载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HST)、尤里西斯(Ulysses)飞船作了空前规模的观测。首批发布的信息资料达33亿字节,大量图象显示丰富的撞击现象,木星上留下的疤斑持有一个多月,分析研究工作尚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8.
纳米物质或毫微物质(1纳米=10~(-9)米),是自然界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它们处在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具有许多既不同于微观粒子、又不同于宏观物体的特性。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启发我们思考纳米地质和纳米天文问题。  相似文献   
29.
保卫地球——近地天体的巡视与防御陨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为 《自然杂志》2010,32(3):166-171
地球处于危险的宇宙环境中。运行到地球附近的"近地天体(NEO)"潜在着撞击地球的危险。实际上,地球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受到这些天体的轰击,月球和水星的斑痕累累陨击坑就是最好的佐证,只是地球经历严重演化而抹去了老的陨击遗迹,仅见到170多个较近期的陨击构造。幸运的是,现阶段的陨击大多是规模小的,危害不太大。然而,陨击是很难预料的,一旦发生较大的撞击,就会造成比大地震还严重得多的危害。1994年的彗星撞击木星事件轰动世界,启迪人们更加关注地球被撞击的危险问题。实际上,也不乏地球近期遭遇陨击的例子:1908年的通古斯爆炸事件;1976年的吉林陨石雨;2008年的小行星2008TC3陨落在苏丹。2010年初,美国科学院公布《保卫地球:近地天体巡天和缓解危险策略最终报告》,笔者将结合有关资料作简要介绍,让公众了解真实的科学知识和对策,以免被歪曲的影视情节所误导。  相似文献   
30.
胡中为 《自然杂志》2011,33(5):304-306
戴文赛教授(图1)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天文哲学和现代天文教育的主要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1911年12月19日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市),1979年4月30日卒于南京.他毕生致力于天文事业,1937年留学英国,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1941年9月回国后,历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燕京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天文学系主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天文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戴先生毕生孜孜不倦地开展学术研究、天文教学和科普工作,为开拓和发展中国的天文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1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94年确认,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编号3405的小行星为"戴文赛星".笔者有幸成为他的学生和晚年助手,深受教诲,在此谈谈个人所知的戴先生事迹和亲身经历的一些感受,以表达深切的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