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31.
研究了低速冲击下钢筋混凝土梁的截面刚度,以及冲击体和结构间接触区域的柔度变化.将梁分成斜裂缝形成以前和斜裂缝形成以后两个阶段来研究.斜裂缝形成以前,梁被看成弹性均质体,接触区的柔度由受压和受拉条件下混凝土的柔度串联而成,根据柔度的定义推导得出该阶段接触区的刚度;斜裂缝形成以后接触区的刚度受高为χw弯—剪式固端梁构件、下部受拉钢筋、冲击体与下部钢筋之间的混凝土柱的制约,从而推导出该阶段的柔度.结合两个阶段接触区域的柔度公式,对低速下钢筋混凝土梁的接触刚度进行了举例计算和分析,表明斜裂缝形成以前的阶段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32.
为深入研究穿地弹对钢筋混凝土板的贯穿问题,着重分析了贯穿块形成后钢筋混凝土板中混凝土、箍筋、纵向钢筋等要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各要素在不同时刻、不同阶段的变形和受力情况,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板的新型贯穿计算模型。根据此模型,可以确定弹体、贯穿块在贯穿过程中所受到的阻抗力,从而得到弹体和贯穿块的运动方程。结合贯穿系数的定义,可以求解出混凝土板的贯穿系数和钢筋混凝土板的贯穿系数。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了混凝土板的贯穿系数随弹体侵彻深度hq值的增大而减小,随弹体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并与国内外经验公式对比,验证了贯穿系数计算方法是建立在坚实的物理基础上,具有宽广的尺度效应。 相似文献
33.
结合爆炸事故中不确定性,提出一种泄爆结构风险设计方法.从事故发生概率、爆炸荷载概率分布、后果不确定性三个方面构建风险计算模型,建立了以风险接受标准为设计准则的泄爆面积设计方法以一工业厂房为例,利用建立的方法进行泄爆设计,分析发生概率、厂房体积以及设计安全系数对设计泄爆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目前标准相比,本方法考虑因素更为全面,设计方法更加灵活,可作为相关标准规范的补充以及规范未涉及建筑物防爆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为揭示高轴向水平压力作用下洞室围岩变形与破坏规律,研究了模型介质断裂形态,指出模型裂缝存在剪切和拉伸两种形式;采用锯齿形岩石模型和极限应变破坏准则,推导了洞室围岩的应力场,定量分析了试验结果;通过与试验对比,证明了解析的正确性。研究表明,在高轴向水平压力作用下,洞周介质会产生间隔的拉伸裂缝,形成分层断裂现象。拉伸裂缝的几何形状逐渐趋于圆形,每形成一道拉伸断裂,模型等效于形成一个受支护作用的洞室,随着等效洞室半径的增大,其受到的支护力迅速增大,使得分层断裂现象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可为深部防护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36.
针对在船舶系泊操纵训练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模拟柔性缆绳时存在的效率不高、逼真程度差等问题,提出了采用基于位置动力学(PBD)的方法来描述缆绳的运动情况.在PBD方法的距离约束和弯曲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使用长距离附着约束和引脚约束两种约束条件用于模拟缆绳的弯曲、拉伸等效果,改进了PBD方法中对缆绳的可视化模拟效果.长距离附着约束方法可以防止缆绳粒子的过度拉伸.引脚约束方法将两个粒子合并为一个粒子进行计算,以实现缆绳与琵琶头连接的模拟效果.采用考虑摩擦和黏性的连续碰撞检测约束方法,实现了缆绳与操纵仿真训练系统中其他物体的碰撞检测以及缆绳自身的碰撞检测.通过与牛顿法计算效率对比,改进的PBD方法效率更快,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37.
缓倾角断裂隔震效应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断裂分带研究的基础上 ,尝试对缓倾角断裂 (指倾角小于 45°断层 )建立起等效简化地质模型 ,针对各带的不同衰减机理 ,分别采用不同的力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 ,分析了应力波通过断裂构造的动力响应 ,通过系统的定量研究 ,指出除断层各带自身材料力学性质 (如波阻抗等 )外 ,断层的倾角、各带的厚度、断层泥带的存在及构造透镜体带颗粒大小、拓扑结构是影响应力波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为了研究护岸的潜在破坏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对采用砂桩加固后的护岸平面模拟,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不同水位工况的计算,分析得到在极端低水位情况下护岸最容易发生破坏.加固前,护岸在极端低水位时,基床下的淤泥质粘土层形成了连续的弧形塑性应变区,是造成护岸滑移破坏的诱因;加固后,砂桩取代粘土后构成复合地基,提高了土体的抗剪能力和承载力,阻止了连续塑性变形的形成,护岸稳定性得到提高.砂桩加固技术在软土地基处理中作用明显,为港口工程设计建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装配式复合墙结构在使用中承受动荷载作用的问题,将缩比试验模型置于核爆炸压力模拟坑中进行爆炸试验。给出2种不同接头形式的装配式复合墙结构缩比模型的4个试验结果,得到的冲击波波形曲线以及钢板(或扶壁柱)和混凝土表面的应变时程曲线,与单向厚板理论分析结果符合较好。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试验模型的动力特性以及破坏形式,验证了2种接头在设计爆炸冲击波荷载下的安全性,钢板接头模型相比扶壁柱接头模型延性更好,在冲击波的作用下的动力性能更优越。 相似文献
40.
王明洋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3)
本文以核安全抗震分析为背景,研究 P 波,SV 波的动力作用,采用了边界无限元与半解析有限元结合的方法,利用子结构法导出壳体与介质相互作用耦合方程,在频域内求得最大响应,运用FFT 逆变换,在时域获得响应,对边界单元中的处理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精度高,计算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