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1.
我国急倾斜煤层(α>45°)分布较广,20多个矿区的103个急倾斜矿井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区域,可采储量占本矿井储量的5%~78%。近20年来,由于进入深部开采(400~1000m),急倾斜矿井三下压煤愈趋严重。如,①京西大台矿(80万吨/年),建筑物、铁路等滞压优质无烟煤1100万吨,占矿井总储量的33%;②开滦马家沟矿(65万吨/年),村庄和钢铁厂下滞压优质肥煤3506万吨,占可采储量的85.7%。三下压煤严重制约矿井的生存和发展。急倾斜煤层厚、倾角变化大,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采煤方法多种。与缓倾斜相比,急倾斜沉陷规律更为复杂,沉陷控制难度大。国内外对急倾斜开采沉陷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社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社区建设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为此,本刊编辑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社区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和支持条件。鉴于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庞大的整体系统,要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运用系统学思想方法加以认识和推进,具体说就是要实现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结构性可持续发展、协同性可持续发展、目的性可持续发展、功能性可持续发展和开放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关系及其系统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忠武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4):34-35,,52,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内容,特点以及地位和作用上都有重大差别,为了正确地制定科学政策与科学战略,需要从对象,方法,成果,价值,政策诸方面对两者进行系统划分。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系统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经历了古代的原始统一,近代的机械分割之后,开始向着系统统一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系统统一性是指两大科学体系的全面互动、整合与协同,它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主导方向和重要规律,其基本表现是两大科学在科学系统要素上统一、在科学系统结构上统一、在科学系统机制上统一以及在科学系统的环境与功能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采用冬季野外直接观测法,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降雪、拦截雪、积雪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典型草原积雪深度和积雪量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冬季典型草原立枯物的高度和盖度与积雪深度和积雪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随植被(枯落物)盖度的增加,雪的风蚀量逐渐降低;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积雪深度和积雪量对典型草原的返青时期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盖度具有正向的影响,而对土壤容重具有负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放牧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研究放牧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在内蒙古荒漠草原上开展了不同绵羊载畜率放牧试验.试验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不同载畜率处理,3次重复.4个处理分别是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相应的载畜率分别是0,0.15,0.30和0.45只羊/(公顷·月).放牧时间为每年6月-11月.从2004年到2006年的放牧期间,每月测定一次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和机械组成每年秋季测定一次.通过对测定数据的分析表明,土壤表层(0-10cm)的含水量从对照到轻度放牧显著(p<0.05)增加,然后随着载畜率的增大明显(p<0.05)降低.土壤容重在不同载畜率条件下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土壤紧实度随载畜率的增加显著(p<0.05)增大.中度和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土壤黏粒的含量(p<0.05).重度放牧加快了草地土壤水分的损失,进而增加了土壤的紧实度,使草地土壤发生退化.载畜率和土壤水分是影响荒漠草原可持续管理的关键因子,轻度载畜率是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的最适宜载畜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