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6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鄂尔多斯地区二叠系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为研究鄂尔多斯地区二叠系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找出有利的天然气储集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方法 观察描述岩石露头剖面13条,钻井岩心62口;室内薄片鉴定158件、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样品各50件。结果 探讨了两类三角洲沉积的形成机理,建立了两种不同的三角洲沉积模式;三角洲沉积体系是鄂尔多斯地区二叠系主体沉积类型之一,包括曲流河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二叠系三角洲沉积为一种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建设性浅水三角洲;三角洲平原部分迅速向前推进并广泛分布,成为砂层集中发育带,分流河道砂体是其砂体骨架;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三角洲前缘砂体骨架。结论 河流类型、盆地坡降、构造背景、水动力条件、水介质密度及喷流机制等是决定三角洲沉积类型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2.
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对页岩的岩石学特征、岩相组合、平面分布和有机碳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古气候、古盐度、氧化还原环境探讨海侵事件对富有机质页岩的影响。研究认为,盆地东西两大凹陷页岩的地质地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西部齐家—古龙凹陷页岩厚度大,有机碳丰度中—高,粉砂岩、介壳灰岩夹层发育;东部三肇—朝长地区页岩厚度相对薄,有机碳丰度极高,灰岩、白云岩薄夹层发育。白垩纪全球海侵造成青山口组湖海沟通,海水从盆地东南方向侵入造成东西水体盐度不均一、不对称格局。古生物、微量元素和分子标志化合物等证据证明,海侵提升了水体古盐度和古生产力,促进水岩界面的还原环境,为有机质的生产、聚集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青山口组页岩成因模式为海侵背景下的水体分层模式,可与白垩纪Cenomanian-Turonian期大洋缺氧事件层对标,是白垩纪全球缺氧事件在陆相湖盆的地质响应。  相似文献   
4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方法以井下剖面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主,依据有机碳含量分布、有机质类型及饱和烃气相色谱等特征对烃源岩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环境对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影响因素,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沉积水体的主量元素、古气候及古盐度条件。结果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层系沉积时气候潮湿,沉积水体的古盐度较淡;半深湖-深湖相带沉积的还原程度强、有机质能被及时埋藏的灰黑色泥岩,大多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河流-沼泽相带沉积的灰色-绿灰色泥岩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有机质类型偏差。结论还原程度强、具一定深度水体的沉积相带是原始有机质沉积的良好场所,有机质能及时沉积、保存下来,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大多高;气候条件相对干燥、大气降水少、陆源碎屑物补充不足或较长时间处于氧化程度较高条件下沉积的碳酸盐岩类岩石.有机质丰度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44.
目的对宜川地区延长组层序进行详细划分,论述层序演化特征,并分析层序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方法在对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及测井曲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层序界面识别、准层序样式及演化、层序的划分和对比、沉积体系域识别及其组合样式,对地层进行划分。结果该地层自下而上为S1,S2,S3和S4;S1至S4分别经历了湖盆形成及扩张期、鼎盛期、回返期、萎缩消亡期。结论研究区的层序对于生储盖的组合、储层的展布以及储层的储集性能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区有利储集层为长8和长6油层组。  相似文献   
45.
论述了吐鲁番-哈密盆地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孔隙类型。认为辫状河三角洲是辫状河进积到滨浅湖而成的粗粒三角洲,其水上部分为辫状平原,主要由辫状河道组成,水下部分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二者呈互层叠置,其骨架主要为河道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由于其储集体分选较好,粒度较粗,泥质含量较低,各个岩相侧向连续性较好而具有极大的油气储集潜力,是今后油气勘探不可忽视的相带。  相似文献   
46.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湖盆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年来新补充的大量的野外露头及钻井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各期沉积相特征以及湖盆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流沉积、湖泊沉积以及三角洲沉积为区内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长10期以浅湖亚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为主;长9期发生湖侵,并出现油页岩沉积;长8期湖盆进一步发展,中心以浅湖亚相为主;长7期湖盆发育达到鼎盛,发育张家滩页岩;长6期沉积作用增强,湖泊三角洲建设进程加快;长4+5期发生又一次短暂的湖侵,三角洲建设进程减缓;长3期湖盆开始收缩,发生全区的三角洲建设;长2期湖盆收缩加剧,区内北部大部分冲积平原化,西缘、西南缘、东缘和东南缘具有不同程度的地层剥蚀;长1期盆地内仅残留3个内陆闭塞的浅水湖泊。研究认为,研究区延长组湖盆面积及深湖面积在长7期均达到最大,之后开始逐渐萎缩,长3期湖盆面积急剧减小,长1期湖盆面积达到最小,深湖已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47.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时期东南边缘的延伸范围,对其东南方向的南召地区太山庙剖面三叠系地层进行实测,利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划分沉积旋回、判断沉积环境;同时,运用LA-ICP-MS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南召地区三叠系地层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南召地区三叠系地层可划分出5个沉积旋回,其中包括1个Ⅱ级层序与5个Ⅲ级层序,与鄂尔多斯东南部延长组有较好的对应,但几乎全部为深水沉积环境。碎屑锆石的年龄范围为1 654~230 Ma,大致可分为4个年龄段:1 400~1 600 Ma,640~1 100 Ma,400~550 Ma,200~334 Ma,均有明显峰值。与周缘地体年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碎屑岩主要来源于北秦岭,少量印支期锆石应来自于南秦岭印支期花岗岩,没有来自华北克拉通内部的物源。将沉积特征及锆石年龄谱与鄂尔多斯东南部金锁关地区延长组及北秦岭柳叶河盆地三叠系地层进行对比分析,推测三叠纪鄂尔多斯盆地向南扩张到北秦岭,且华北板块南缘和北秦岭带之间存在一个以宽坪群为主体的隆起带,自南召地区向西至金锁关地区以南逐渐降低,至柳叶河盆地消失。因此,三叠纪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可扩展至南召地区,两者的演化同时受到秦岭造山带的控制。  相似文献   
48.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分析等实验室分析技术,研究坪桥地区长6储层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分析成岩相带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区长6储层砂体成分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碎屑岩成分复杂,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较高;储层砂岩的成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末—中成岩B期早阶段,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长6储层主要发育黑云母压实相、泥质杂基压实相、碳酸盐胶结成岩相、自生绿泥石胶结与残余孔隙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储层成岩相与优质储层的关系密切,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的物性、含油性最好,自生绿泥石胶结与残余孔隙相次之,它们成为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带。  相似文献   
49.
陕北地区延长组坳陷湖盆浅湖与深湖亚相的识别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研究,对延长组长7沉积相进行了专项研究.认为浅湖和深湖沉积在岩性、沉积构造、生物化石、测井曲线、沉积序列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区别.根据这些特征,确定了长7各个油层段的深湖线.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长7_3湖盆达到鼎盛,深湖区范围最大,东北部达吴起-甘泉-富县-洛川一线,西南部达镇原-泾川-长武-旬邑一线,从长7_3-长7_2-长7_1,深湖线逐渐向深湖区收缩.浅湖区三角洲前缘砂体及深湖区湖底扇砂体均逐渐发育.  相似文献   
50.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具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为确定该区二叠系的物源方向,探索沉积体系和天然气储层的分布规律,从盆地周缘古陆特征、岩石类型、构造属性、石英阴极发光特征、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古流向及地球化学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进行了源区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二叠系物源分别来自北东、北西和南部三个方向,即阴山古陆东部的太仆寺旗-集宁地区、阴山古陆中部的渣尔泰山-乌拉山地区及东秦岭古陆。沉积体系的分布受源区控制,储集砂体主要分布在坪桥-安塞地区、绥德-清涧-子长-延长-延安地区及富县-宜川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