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35篇
综合类   6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1.
<正>110年前的那个秋天,名为清朝皇帝,实则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和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禧太后几乎同时离世——相距不到22个小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预示着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专制帝制崩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后来的走向,也引起了当时国人的震惊、诧异和惶恐。  相似文献   
92.
正作为当今世界研究广义相对论下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领导者之一,基普·索恩长期致力于宇宙时空弯曲的研究,创建了全球知名的LIGO项目,为研发新一代引力波探测器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引力奏响的奇妙乐曲生长于美国犹他州洛根市落基山下的基普·索恩,打小就对铲雪车情有独钟。他曾梦想长大后能够成为一名铲雪车司机—那是当时他所想到的最荣耀的一份工作了。  相似文献   
93.
对于光的研究(光学)是物理学中最古老的一个分支.它一直也是拥有许多思想、观点的奇异对象.光的神秘面纱,历经多个世纪的研究才逐渐被揭开. “让牛顿见鬼去吧”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聚会.它之所以引发后世关注,只因有那么几位英国文学界的名流,如此集中而又直率地道出了他们对科学的看法,抑或说敌意. 时间定格于1 81 7年1 2月28日,地点是英国画家、评论家本杰明·海顿位于伦敦的书斋.那一天,主人在把诗人约翰·济慈介绍给另一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散文家和评论家查尔斯·兰姆等人后,拿出了自己的新作向客人展示.画面表现的是正待进入耶路撒冷的耶稣,耶稣的身旁站着其信徒、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及怀疑论者伏尔泰.  相似文献   
94.
<正>人类在发展历史上遭遇过很多次疾病的打击,大航海时代,人们被坏血病、脚气病困扰。幸运的是,有许多人锲而不舍地探寻,最终他们发现了真相,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大海上的隱形"殺手"继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探索未知世界的冲动和发掘更多财富的渴望,驱使着欧洲强国纷纷派遣船只远渡重洋。在那个年代,因为船队常常一连漂泊许多日子都见不到陆地,旅途中陆续显现的严重问题,往往冲淡了伴随"地理大发现"而来的狂喜。  相似文献   
95.
尹传红 《科技潮》2009,(11):47-47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广泛而深重,这从每年10月份诺贝尔科学奖公布之后,报章上充斥诸如“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之类的话题也能窥见一斑。中国科学院一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家几年前曾直言:国人对诺贝尔奖如此挥之不去的持久的寄托和期盼,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希望逃脱现实的幻觉意识。“好像一旦获奖,什么难题都解决了,什么假设都证明了,我们的国力就强大了——这既不合逻辑,更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6.
<正>出生于艺术之家的Ray Kurzweil(雷·库兹韦尔)打小就沉浸在古典音乐的旋律氛围中,而且对科学和各种发明有着浓厚的兴趣,5岁时他便认定自己长大后将成为一名发明家。1960年,年仅12岁的库兹韦尔接触到计算机,并着迷于它模拟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开始了对人类思维与计算技术之间联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7.
尹传红 《科技潮》2012,(3):26-27
某些看不见的"污染"正在慢慢侵袭我们的生活,而我国现在还缺少一种有效的手段或机制,对包括食品、药品、电信产品(手机等)在内的诸多与民生关系紧密之产品所产生的长期、慢性危害进行评估,并及时地向公众提出安全预警。  相似文献   
98.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中国科协组织和动员院士、专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重要举措,它是一座飞架于科学家和企业间的桥梁。桥"牵"着企业缺少智库的苦,"连"着科学家科研成果落地的难,天堑变通途。  相似文献   
99.
尹传红 《科技潮》2012,(2):28-29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很重要吗?当然。标准影响我们所做的一切,而且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不知不觉地一直在使用标准,但却很少想到它们究竟是怎么来的,或者它们会带来什么益处。  相似文献   
100.
在"科技新闻"这个圈子里混了十几年,常有机会见到科学大家和诺贝尔奖得主,也常能听到一个"老生常问":中国人的诺贝尔奖之梦何时能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