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1.
为了了解氯化镨(PrCl3)和青龙藤(Biondia henryi,BH)对大鼠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us,LH)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单管玻璃微电极细胞外单位放电记录法,对63只大鼠LH放电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腹腔注入PrCl3和BH,LH放电以兴奋性单位为主,PrCl3和BH协作可提高LH神经元兴奋性.  相似文献   
22.
吴鹏  吴秀杰 《科技资讯》2011,(13):103-103
莱钢中型线精轧机组有5架万能轧机(U型轧机)和2架轧边机(E型轧机)串联式构成,如图1所示,变频器采用的是东芝的TOSVERT-u/S350.对轧机速度的控制是能否正常生产的先决条件,而在轧机轧制的过程中,钢坯对轧机的作用力是如何处理的,对轧机速度又有什么影响,这个也是关系到生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
本文用0.5mm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五种雉科鸟类的卵清蛋白进行了比较分析.电泳谱表明:黄腹角雉与鹑族的亲缘关系比雉族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24.
白银库伦自然保护区春季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和2006年的3~5月对内蒙古白银库伦自然保护区6种不同生境的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到鸟类67种,隶属于9目23科.其中繁殖鸟类57种(留鸟和夏候鸟),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1种.根据鸟类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度和相似性系数等群落特征参数对不同生境中的鸟类多样性与生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鸟类群落结构与各生境类型内部的空间异质性程度密切相关,生境的空间结构越复杂,则鸟类群落多样性就越高;明水面鸟类群落多样性最高,芨芨草草甸的多样性指数最低}五蕊柳沼泽地鸟类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最高,典型草原的最低;各鸟类群落问的相似性指数均较低,表现出各生境鸟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并结合保护区的现状及发展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5.
 2007年和2014年,河南灵井遗址出土的距今10万年左右的许昌人头骨化石引起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可能并存多种古人类成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产生。许昌人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本文回顾了许昌人化石的发现历史、复原和研究过程,介绍了许昌人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骨质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灵井遗址未来工作前景。许昌人化石及伴生的文化遗物为探讨当时人类的体质特征、行为方式及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6.
从猿到人,从四肢着地到两足直立行走,人类的诞生以及进化是一个漫长且充满变数的过程。我们似乎都持有这样一个疑问:在未来的岁月里,人类是否还会进化?进化的趋势又会如何?本文作者依据化石研究,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科学的推测。  相似文献   
27.
武仙竹  王运辅  裴树文  吴秀杰 《科学通报》2009,54(12):1736-1741
古人类遗址中埋藏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古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动物种类组成、骨骼破碎现象和骨骼表面痕迹等反映着古人类环境适应、食物选择、食物加工和文化习惯等多方面信息. 目前, 国内对出土骨骼表面痕迹研究非常薄弱. 国际上对骨骼痕迹现象也主要采用肉眼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等, 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但均存在有一定缺陷. 通过制作痕迹三维数字模型, 对骨骼表面痕迹进行多视角观察和测量, 并对其使用等值线分析技术, 实现了对痕迹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数据测量到任意数据测量的研究, 从而有效地分析痕迹性质(痕迹产生原因), 以及产生痕迹的工具类型、刃口形状、工具运动方式、工具微磨损形态等. 通过对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出土动物骨骼表面痕迹的实验研究, 确定了痕迹性质, 而且对产生痕迹的刃形、先后顺序、工作方位及痕迹产生过程中刃形的微观变化等, 都有较准确的认识. 该实验是人们首次对古人类戳刺性痕迹现象进行专业技术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
古人类化石是探索人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研究材料,由于人类化石标本的珍贵性,不可能对其进行实体解剖,传统的研究方法只能停留在化石的外表形态特征的研究上.CT技术为古人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CT技术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上的应用还很薄弱,很多具体的工作还没有开展.为了对CT技术在古人类学上的应用情况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文中对近年来CT在国际古人类学界的研究及进展作综述,包括:化石标本的虚拟复原;颅内模及脑形态特征的研究;骨骼生物力学分析;木乃伊及早期人类的身体健康状况;骨骼和牙齿的微细解剖结构.对未来工作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29.
吴秀杰  刘武  张全超  朱泓 《科学通报》2007,52(2):192-198
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161例)、青铜铁器时代(423例)和现代(134例)成年男性头骨的21项测量项目的对比、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对中国全新世人群颅骨形态特征的微观演化(microevolution)问题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近万年来中国全新世人群的体质特征仍在进化. 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 脑颅和面颅趋向缩小、鼻型趋向狭化、眶型趋向高窄化、颅型趋向圆隆化. 在不同的演化时期里, 颅骨各个性状的表现特点和变化幅度亦不同. 脑颅缩小主要发生在从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 面颅缩小、狭鼻化及高眶化现象持续地发生在整个全新世时期, 有可能还在继续演化. 世界各地人群体质特征相似的演化趋势表明, 全新世人群头骨形态特征的微观演化是受人类进化机制制约的. 头骨缩小的原因与气候、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0.
传统环境监测范围界定方法存在适应性不高、环境监测能力偏低问题.为此,构建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环境监测范围动态界定模型.利用子空间压缩技术完成数据动态压缩感知处理.提取环境监测多源遥感数据的边缘像素特征集,结合特征重构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数据融合和动态寻优,构建差分融合模型.通过稀疏滤波器实现对遥感数据的特征点标定,采用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