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1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刘钝 《自然杂志》2018,40(5):389-390
本文为刘钝教授为林凤生编审《名画在左科学在右》一书所作的序言。我刊退休编审林凤生,近十年来致力于对世界名画进行跨学科研究,在本刊、其他杂志和新媒体发表研究性文章近30篇,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院士等推荐,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  相似文献   
22.
《皇极历》中等间距二次插值方法术文释义及其物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皇极历》涉及等间距二次插值方法的几段术文的分析,特别是对其中“气末率”、“初率”、“总差”、“别差”等关键术语的疏解,该文揭示了刘焯处理天体匀变速运动的原始思路,指出他的插值公式实.际上就是运动学中匀变速运动的路程公式。又通过实例说明刘焯的方法实由公式算法和差分表方法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演成中算家招差术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23.
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是一项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代表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并体现国家最高水平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只有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审视中国科学技术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24.
五四运动年开八秩之日,国人对德赛二先生的真面目似乎还很陌生。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科学仅仅意味着实证的知识,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样的理解,等于忘却了科学与民主的终极目标。诚然,科学理论总不能概括全部自然现象,民主制度也不能反映全体国民的意愿,但科学与民主皆以全体为目标。在对这一目标的追求之中,反常现象对科学理论的意义,正如社会上少数人的意见对于民主制度的意义。科学理论与民主制度永远都是开放的体系,二者都有自我改进的机制。这个自我批判、自我改善的机制,就是理性的批判主义传统。任何一个文明,一…  相似文献   
25.
一次难忘的游学经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春夏之交,在杜石然先生的指导下,作者与他的两位同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对冀、晋、陕、豫、鲁五省的历史、地理、人文、图书收藏,以及新近考古发现作了一次游学式的考察,亲身体会到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哲理.  相似文献   
26.
科学史在中国的再建制化问题之探讨(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关于科学史在中国发生建制化的早期过程出于一种巧合.大约就在科学史于美国开始发生职业化的同时,我国分别于1954年及1957年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隶属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当时隶属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27.
首先介绍何丙郁教授在科学与人文两大领域间游走的经历,指出有三次关键的选择对其学术生涯发生了影响。同时也对他的文化观和历史观进行了精炼的评论,由此说明他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历史上的科学,以及中国古代科学等重大编史学题材上的观点。最后,作者通过亲身经历,揭示了何丙郁教授——以研究者、组织者、筹资者和宣传者的多重身份活跃于世界各地,对中国科学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以及他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同行尊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8.
1980年春夏之交,在杜石然先生的指导下,作者与他的两位同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对冀、晋、陕、豫、鲁五省的历史、地理、人文、图书收藏,以及新近考古发现作了一次游学式的考察,亲身体会到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哲理.  相似文献   
29.
刘钝  曹效业 《创新科技》2007,(10):42-43
<正>在希腊神话中,主掌艺术与科学的九个缪斯女神总是形影相随的。源于希腊-罗马世界并延续到文艺复兴的"七艺"(即逻辑、文法、修辞、音乐、几何、算术和天文)并重之举,也体现了人类为实现自身完美和知识均衡的可贵追求。遗憾的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近代分科教育的出现,  相似文献   
30.
正"近代科学何以未曾诞生在中国"或通称"李约瑟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来源,其中之一就是上世纪30年代剑桥左翼知识分子之间的交互影响[1],而物理学家贝尔纳(John Desmond Bernal,1901~1971年)[2]正是这一被称为"有形学院"(visible college)的知识分子群体的领袖[3]。尤其值得今日的我们注意的是,在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刚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写道:"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中国还会对科学发展做出即令不比西方更大,至少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