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39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西昌白鱼绿劝亚种Anabarilius liui luquanensis Liu et He新亚种测量标本11尾,体长141—252毫米。背鳍条3,7;胸鳍条1,14—15;腹鳍条1,8;臀鳍条3,13—14;鳃耙11—14;下咽齿3行2.4.5/4.4.2;  相似文献   
72.
研究了一水平加热圆柱在3种不同形状的环状有限空间内旋转时的强制对流和沸腾换热特性。并与静态有限空间的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比较。在不同的热负荷条件下,测定了圆柱转速、环状有限空间间隙和有限空间形状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根据逆包络原理,给出了六杆式抽油机头部形线求解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4.
阵列侧向测井响应的计算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稳流场的有限元数值方法,对于包含井眼,侵入带,围岩和目的层的地层模型,计算了阵列侧向具有不同探测深度的视电阻率的径向侵入特性,井眼效应和层厚影响,给出了阵列侧向的伪几何因子曲线,结合仪器常数的计算讨论了该仪器的测井响应特征,将计算结果与双侧向测井响应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阵列侧向测井能够同时给出6个不同探测深度的响应值,具有纵向分辨率高,径向探测信息丰富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薄层测井和测量井周围非均匀地层的性质,是1种新型的,有效的测井手段。  相似文献   
75.
分形生长DLA模型的出现,深化了人们对非平衡生长现象的认识,揭示和解决了一些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各种改善和修正的DLA模型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DLA集团的认识,DLA集团不再具有统一的无序分形各向同性的特征,而是和网格及模型有关.在DLA模型中考虑粒子吸附几率后,可以反映流体驱替过程中界面张力效应,尤其是可用于模拟流体驱替过程中粘性指进现象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为描述粘性指进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6.
一种基于秘密分享的非对称数字指纹体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将秘密分享的思想用于非对称数字指纹的构造,提出了一种不使用安全多方计算协议的非对称数字指纹体制。考虑到对用户合谋攻击的容忍性,结合一种随机指纹编码方法,将该体制改进成具有一定抗用户合谋攻击能力的非对称指纹体制,该体制具有较好的实现效率。  相似文献   
77.
提出了一种使用竖直细小传热管内高速空气-过冷水环状两相流用于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高效冷却的方法.理论模拟结果表明。在细小管内壁上过冷水形成非常薄的液膜,壁面热流密度可以分为液膜吸热、液膜蒸发和湿蒸汽吸热。各种因素影响这3部分热量的耦合匹配,使得管内两相流的传热传质特性十分复杂.在管内的前段部分,液膜升温吸收大部分壁面热量。而在大部分区域内,对流蒸发耦合换热是支配性的传热方式。即使在十分高的热流密度条件下,壁温也能够稳定地保持在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运行温度以下.探讨了各种流动条件、加热管几何尺寸、壁面热负荷等系统参数对两相流传热传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对水平光滑和滚压强化两种传热管管束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窄小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确认了窄小空间能够有效强化沸腾换热特性,存在着一个换热强化效果最好的最佳管距.当管距很小时,光滑管几乎具有和强化管相同的换热特性.实验范围内盐水浓度对换热特性几乎无影响.实验证明,对紧凑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利用传热管管束狭窄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换热机理,可以将中小热流密度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旺盛核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降膜式蒸发换热器.  相似文献   
79.
对高温平板滞止区内R-113的喷流冲击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CHF)进行了系统的稳态实验研究.考察了过冷度、流速、喷流直径等流动条件对喷流沸腾CHF的影响,建立了预示CHF的经验型方程,方程中的参数指数和系数由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研究结果表明:过冷液体喷流冲击沸腾的CHF取决于过冷度、滞止冲击速度和喷流直径;得到的经验式能较好地预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盐度、温度和光照强度对耐高温角毛藻(Chaetoceros sp.)藻株生长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探讨了不同盐度(2.5、5、10、15、20、25、30和35)、温度((15℃、20℃、25℃、30℃和35℃))和光照强度(1 000 lx、3 000 lx、5 000 lx、7000 lx和9 000 lx)对耐高温角毛藻藻株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耐高温角毛藻藻株在本研究设置的不同盐度、温度和光照梯度下均能生长,具有广温、广盐和广光照的特性,可适应高温、高盐;盐度、温度和光照强度对耐高温角毛藻藻株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耐高温角毛藻藻株适宜盐度范围为17.3~46.0,其中最适盐度为31.6,当盐度低于5时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适宜水温范围为23.0℃~41.8℃,最适水温为32.4℃,当水温低于15℃时生长缓慢;适宜光照强度范围为2 403.9~7 596.2 lx,其中最适光照强度为5 000.0 lx,当光照强度低于1 000 lx时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温度的变化能够显著影响耐高温角毛藻藻株的生长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