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65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关毅 《自然杂志》2016,38(2):136-146
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广义相对论的其他预言如光线的弯曲、水星近日点进动以及引力红移效应都已获证实,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学家的“视线”之外。美国科学家在2016年2月11日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这是人类第一次能够“听”到宇宙的“声音”。它的发现是物理学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过去,宇宙以光的形式向人类传递了太多信息,而如今,引力波在时空中向我们传递着类似声音般的新信息。引力波的发现,很有可能改写物理课本,它带给科学家和人类今后无穷的想象。正如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所说,“人类探测到引力波的这种能力,很有可能引发天文学革命。这提供了一种人们看待宇宙的全新方式!”  相似文献   
62.
关毅 《自然杂志》2016,38(3):215-222
中国科学家韩春雨团队日前发明了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其潜力有望超过近来被看作诺贝尔奖热门的CRISPR-Cas9技术。对此,《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评论说:“虽然这项新技术还处于初期,但有一些理由让我们相信它与现在普遍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相比有多种优势,特别是在更精准的基因编辑方面。”这项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完全掌握在韩春雨团队手中,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人与之竞争,这又是一大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韩春雨并没有海外求学经历,研究成果也并非在国际一流的实验室中取得。“做研究主要还是靠人,设备环境只是第二位的。”正如他所说:“我认为青年科研人员不要抱怨环境,而是要争取环境,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就自然能等到取得成果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63.
关毅 《自然杂志》2016,38(6):448-455
2016年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都已尘埃落定。无论是帮助大隅良典夺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细胞自噬研究,还是帮助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斩获物理学奖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理论,或是帮助让-皮埃尔•索维奇、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赢得化学奖的分子机器,本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无一例外地颁给了“高冷”的基础科学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础科研”堪称2016年的“最大赢家”。事实上,如果有人提问,这些深奥理论“有什么用”“和我有什么关系”“有何应用价值”这样的问题,多半会被认为外行且为时过早。正如大隅良典指出,基础科学真正“有用”可能要等上百年以后,如果认为科学研究必须“有用”,那么基础科学就“死掉了”。不过,这可不是说基础研究没有用。尽管这些受到本届诺奖青睐的理论距离商业应用还很遥远,它们的前景却被看好。如果一定要回答什么才是“最激动人心”的应用,2016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研究大概有着一个共同答案,那就是:提供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64.
关毅 《自然杂志》2016,38(1):59-67
2015年年底,全世界的目光都汇聚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于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通过《巴黎协定》,该协定 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全面安排。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减排承诺、采取实际措施,牵涉到一个国家短时间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但发展是一个长期话题,经济、环境应相互牵手,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各国第一次共同承诺要控制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共同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协定是多年努力的成果,达成协议表明各国已经找到通过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方法。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将造福全人类及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65.
关毅 《自然杂志》2012,34(4):241-244
夏季的到来让北半球的天气像是下了火一样.放眼国内,神九"飞天"、蛟龙"探海"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实力.太空漫漫,沧海茫茫.面对地球上日益拥挤的生存空间、日渐匮乏的资源能源,探索宇宙、开发海洋,不仅关乎人类的梦想,更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上天、人海,攀登科学高峰、探索深海奥秘,中国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  相似文献   
66.
关毅 《自然杂志》2012,34(1):54-58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正如悄然来临的2012年一样,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交融也在不经意间为我们展现了一朵朵科学奇葩。就在年初,科学家们设计出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为量子计算机的研制又添了一把柴;可捕获损失能量的新型太阳能电池的问世,为新一代更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开发铺平了道路;因为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耳朵”, 将开启“声学显微术”这一全新领域;而科学家合成抗疟药物青蒿素的新方法,将使全球成千上万的疟疾患者挣脱死神的怀抱。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就如同水和鱼的关系。没有水也就谈不上鱼,但哪个渔夫不想多打几条鱼呢?愿水更深、鱼更肥。  相似文献   
67.
关毅 《自然杂志》2014,36(3):225-234
正今天的地球可谓危机四伏。联合国与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出具的两份报告让每个人的心情分外沉重。联合国于2014年3月31日在日本横滨发布的一份最新气候科学报告,首次提出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的影响,并强调将平均气温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上升2℃以下的重要性。无独有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4月3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后抗生素"时代正在逼近。该组织指出,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下降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应当  相似文献   
68.
正2014年10月19日,在一次罕见的宇宙亲密接触中,赛丁泉彗星以139 500 km的距离(仅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3)嗖地飞越了火星。大约100分钟之后,由彗星喷发的尘埃云也包围了这颗红色的星球并在之后离去,而位于火星轨道上的人造探测器"们"则安然无恙。赛丁泉彗星如今正为了完成它的终极之旅而向着太阳飞奔,来自后者的引力无情地将其从太阳系  相似文献   
69.
关毅 《自然杂志》2013,35(1):73-078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回首过去,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注定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上为2012年赋予了史诗般的内涵;放眼今朝,太多的期许让你我有理由相信,这或许也将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美国航天局2012年12月17日证实,燃料耗尽的姊妹探测器——"埃布"和"弗洛"已于当天下午"故意"撞向月球表面,其科学探索任务就此终结。美姊妹探测器"故意"撞月  相似文献   
70.
关毅 《自然杂志》2013,35(4):298-306
中国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绝对配得上这个火热的夏天。神舟十号飞船圆满完成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15 天在轨飞行约350 h,绕地球233 圈,行程近千万公里,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并进行了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与此同时,中国超级计算机在时隔两年半后重返运算速度世界之巅——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 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毫无疑问,广大科研工作者正在用他们的行动默默诠释着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