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德国大科学家保尔·艾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在本世纪初发明了治疗梅毒的有效药物“胂凡纳明”(又称“洒尔佛散”,即二氨基二氧偶砷苯),商品名之一为“606”。在驱“梅”无策的年代,“606”的出现为无数病人恢复了健康,因而艾利希和他的“606”誉满全球。如今“606”在治疗梅毒方面虽然早已为青霉素等药物所取代,但艾利希作为发明者,不怕失败,坚持奋斗,终于成功的榜样,直到如今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有关著述和科普宣传之中。这就是人们广泛称颂的,艾利希连续失败605次,  相似文献   
12.
受体揭示嗅觉奥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杰青 《科学》2004,56(6):59-61
2004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1946-)和琳达·巴克(Linda B.Buck,1947-),以表彰他们在"气味受体及嗅觉系统的组织"方面的发现.诺贝尔基金会2004年10月4日发表新闻公报指出,人们过去一直不了解这样一些基本原理:天下竟有上万种气味可供识别和记忆.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 (A .B .Nobel,1 833 .1 0 .2 1 - 1 896 .1 2 .1 0 )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 ,他发明了黄色炸药及其他威力更大的炸药 ,是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按照诺贝尔生前遗嘱 ,利用他的绝大部分遗产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 ,奖给那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而不管他们的国籍和种族。首届诺贝尔奖于 1 90 1年 1 2月 1 0日即诺贝尔逝世 5周年时颁发。 1 968年 ,瑞典银行在其建立 30 0周年时决定增设经济学奖 ,1 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 ,最有影响的国际大奖。据统计 ,1 0 0年间共有 472位 (475人次)科学家获奖 ,他们分属 2 8个国家。诺贝尔科学奖在科学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为纪念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 ,探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问题 ,促进中国科学走近诺贝尔奖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 ,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 - 2 3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人就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诺贝尔奖与跨学科研究 ,诺贝尔奖的科学社会学研究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文化教育 ,诺贝尔奖的其他研究等课题提交了多篇论文 ,并  相似文献   
14.
《药物学中新原则的科学硕果——记198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一文对第一次因药物学中新原则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位科学家作了介绍。英国的布莱克改变了传统的用药原则(用扩张冠状动脉药治疗冠心病,用中和胃酸的碱性药治疗胃溃病),从阻滞有关的受体着手,导致了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与H_2组胺受体阻滞药的问世。埃利翁和希钦斯则着眼于干扰病原微生物和癌细胞的物质代谢,发明了一系治疗白血病、疟疾、多种细菌性感染等的新药。按此原则,人们指望在开发治疗艾兹病药物方面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15.
科学研究的成果是科学工作者协作的结晶。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所有的协作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工作者共同参加一项协作,一种是通过对文献所载成果的继承而与前人协作。这样一来,在协作的基础上出了成果之后,就有个荣誉分配问题,随之也就有了道德评价问题。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当然要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主张发扬风格,互谦互让。但是要判断是否符合共产主义道德,怎样才算发扬风格,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对科学研究的协作中各人劳动的作用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从而对成果的荣誉分配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离开了这个前提,也就是缺少了一个伦理标准,那就无法判断道德的高低,风格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在苏联科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为国际科学界诟病的三位“科学英雄”,依据其影响和维持活力的时间排列,依次是李森科、勒柏辛斯卡娅和波希扬((?)),本文就介绍这第三位。闪光的“巨著” 1949年苏联出版了一本号称标志着微生物学“革命”的小册子《论病毒和细菌的本质》。作者波希扬是当时苏联农业部实验兽医研究所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室主任、苏联生物科学博士。这本著作一下子宣布了为数众多的“革命性”的理论创造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桂华  傅杰青  葛之 《科学》2002,54(6):64
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戴维斯(R.Davis Jr)和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因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尤其是对宇宙中微子探测的开创性贡献而共享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此项奖的另一半奖给了意大利科学家贾科尼(R.Giacconi),表彰他在天体物理学领域中因发现宇宙X射线源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们的工作为科学家观测宇宙打开了两扇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18.
傅杰青 《自然杂志》2003,25(6):357-361
从核磁发现到磁共振成像(MPI)的70年时间里有关核磁共振的研究领域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原子)内获得了六次诺贝尔科学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家曾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取得过一项世界领先的科学成果,这就是汤飞凡、张晓楼、黄元桐、王克乾分离沙眼病原体的成功。取得这项成功的研究工作本身,有个曲折的历程;而这项成果的发表和评价,其历程不仅曲折,而且漫长。  相似文献   
20.
以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为案例,叙述了巴克的创新性科研活动的历史过程,并从三个方面(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诺贝尔医学委员会)剖析了科研项目和研究者的动机、评价、合作和竞争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