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838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16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19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71.
艾析 《科学通报》1997,42(23):2557-2561
近年来对于胰岛素基本属性认识的一个重要进展,是X射线结构分析和波谱解析等揭示它具有经典别构蛋白的特性。已发现其单体具有T,R(或R~f)构象,其六聚体则表现出3种构象态:T_6,T_3R_3(或T_3R_3~f)及R_3。胰岛素T结构与R结构的区别在于:B链的B1-B8在  相似文献   
772.
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正钒酸镨活性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德 《科学通报》1997,42(24):2626-2628
钒基催化剂是很多重要的氧化反应的催化剂。工业上生产硫酸是用碱金属(如K)助催的负载型V_2O_5催化氧化SO_2生成SO_3。正丁烷(烯)氧化制马来酸酐采用的是VPO催化剂。近年来发现的VMgO催化剂,对丙烷、丁烷等低碳烷烃的氧化脱氢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各种氧化物负载的钒基催化剂也被尝试用于低碳烷烃的选择氧化。但由于钒本身有多种价态( 5, 4, 3等),且可以与其他金属离子形成多种钒酸盐(正钒酸盐、焦钒酸盐、偏钒酸盐),因此,钒基催化剂一般比较复杂.研究钒基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的活性相、活性位,可以为设计和研制有效的低碳烷烃选择氧化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我们曾经报道纯相的稀土正钒酸盐在丙烷氧化脱氢中的催化作用。本文报道用顺磁共振(ESR)、程序升温脱附(NOTPD,O_2-TPD)、~(18)O_2-同位素交换等方法研究正钒酸镨的活性位。  相似文献   
773.
杭恒荣 《科学通报》1997,42(24):2628-2631
3G71是一颗早型发射线星,1988年Touhy等把它证认为X射线源1H2214 589的光学对应体,认为这是一由中子星和Be星组成的Be/X射线双星系统。1993年Paradijs已把  相似文献   
774.
辽河群变质带垂向分层性及其起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三忠 《科学通报》1997,42(24):2631-2635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成层分带现象极为普遍,如岩石圈流变学分层性、大陆岩石层热分层结构、地壳水动力学分层性、变质带分层性及地壳内存在岩浆成层侵入现象等等。近6年来,在对辽东辽河群变质变形野外调查和室内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辽河群吕梁变质旋回第二变质阶段(M2)的区域变质作用存在垂向变质分层性,即变质带基本顺层产出,且垂向具有多次由中级变质向低级变质的重复递变性。这一现象如其他分层性一样,有其特定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775.
塔北雅克拉油田储层岩石的磁性与矿物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庆生 《科学通报》1997,42(24):2639-2642
近10年来,为了检验与烃微渗漏相关的次生磁性蚀变作用存在的可能性,许多研究人员对地表含烃样品及已知油气井钻孔岩芯及岩屑样品进行了综合磁学、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含烃样品中普遍存在低矫顽力(饱和磁场位于0.3~0.4T范围)的自生磁铁矿,有的还在储层岩石与近地表土壤中发现了呈次生形貌特征的球状磁铁矿颗粒。  相似文献   
776.
李刚 《科学通报》1997,42(3):253-256
<正>设G是拓扑半群,即G是半群且G上有Hausdorff拓扑使得对所有s∈G,映照t→t·s  相似文献   
777.
林金星 《科学通报》1997,42(3):330-332
<正>木质部结构的三维分析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木质部贯穿整个植物体,体积大,硬度高,制样切片都很困难.过去的常用方法是通过离析来测定导管分子的长度和直径,或者是通过制取3个切面来观察某一导管分子与邻近细胞的相互关系.由于上述方法所展示的仅仅是某一局部区域中木质部各种组成分子的平面关系或者是某一组成分子的变化模式,所以无法应用它来深入地探讨导管与导管,导管与其他邻近分子之间所组成的“运输聚合体”的立体构型以及它们在三维空间上的联系,更无法准确地解释水分在不同导管分子、不同导管和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转换关系.近年来,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应用连续切片一计算机叠加法、硅酸-聚合物聚合法和树脂复型等技术对木质部纵向输水网络进行重建.这里仅报道应用连续切片-计算机叠加法对木质部纵向输水网络一级结构进行重建的结果.  相似文献   
778.
施栩翎 《科学通报》1997,42(4):374-377
<正>为了从6-氮杂嘌呤类化合物中寻找新的抗肿瘤和抗病毒药物,并了解其参与生物代谢过程的机制,我们以1,2,4-三嗪环为起始物合成了一些6-氮杂嘌呤类化合物。在确定其结构的过程中,质谱一直是主要的手段之一。作为1,2,4-三嗪的类似物,了解1,2,4-三嗪类化合  相似文献   
779.
吕君昌 《科学通报》1997,42(5):519-523
<正>对于翼龙类脑部构造的研究,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对其自然暴露的脑腔内模化石(如?Pteranodon)以及通过把脑腔周围的化石修理掉而暴露出内模化石(如Scaphognathus pur-doni)来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从以下有限的几种翼龙中获得有关脑腔结构的信息:Scaphognathus purdoni、Rhamphorhynchus、Pteranodon和Pterodactylus.但是,这一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在野外进行化石调查发掘过程中,很难发现非常完整的脑腔内膜化石;另一方面,保存完好的头骨其脑腔部分由于被头部骨骼化石所包围,要想让它暴露出来,必须去掉其周围的骨骼,这样又会严重破坏化石的完整性.近来年,由于CT扫描技术(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在不损坏标本的情况下,对埋藏于岩石中而又难于通过人工修理的化石及化石(头骨)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因此它对于观察从化石表面不可见的内部构造,有很大的潜力.这一技术最初由Hounsfield设计用于获得人类头部的断面图象,后来,由Ledley等进一步发展为用于检查人类身体的其他部位.从1984年开始,这一技术逐渐地被应用在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上.在本文中,我们利用CT扫描技术,对准噶尔翼龙头骨的脑腔内膜化石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780.
刘传朴 《科学通报》1997,42(10):1074-1076
<正>由于亚稳态分子PCl(b1+)可望成为化学激光工作物质,近十几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分子做了不少工作.Coxon和Wickramaaratchi通过Ar(3P0.2)与PCl3的反应观察到了PCl的b1+→X3-△υ=0和A3∏→X3-的发射Bielefeld和Setser等人测定了PCl(b1+)的辐射寿命及部分小分子对PCl(b1+)的猝灭速率常数.本工作利用Ar(3P0.2)与PCl3的反应,在流动体系中制备了清洁的亚稳态分子PCl(b,υ′=0)源;首次测定了20多种多原子分子对PCl(b,υ′=0)的猝灭速率常数,并讨论了影响猝灭的某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