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系统科学   17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84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16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19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侵蚀产沙对坡耕地退耕响应的137Cs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明义 《科学通报》2003,48(13):1452-145
通过赵家沟小流域1993年前后坝库泥沙淤积量和137Cs含量的对比,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梁峁坡地退耕后流域输沙模数和沟谷地、沟间地相对产沙量的变化. 梁峁坡耕地大面积退耕后, 短期内流域产沙量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有所增加; 沟间地输沙模数和相对产沙量迅速减少, 沟谷地输沙模数和相对产沙量增加. 1994~1996年3年的输沙模数为29650 t·(km2·a)-1, 是该流域多年平均输沙模数13413 t·(km2·a)-1的2.2倍. 沟间地输沙模数不断下降, 从1994年的14335 t·(km2·a)-1下降到1995年的7034 t·(km2·a)-1和1996年的3517 t·(km2·a)-1, 沟谷地平均输沙模数变化于44944和62136 t·(km2·a)-1之间, 远高于1993年前的21118 t·(km2·a)-1. 沟间地相对来沙量从1994年的23%减少到1995年的15%及1996年的6%, 而沟谷地相对来沙量从1994年的77%增加到1995年的85%及1996年的94%. 退耕后耕作土逐渐密实, 抗蚀性增强, 侵蚀减弱, 但土壤密实后入渗率降低, 梁峁坡地产流量增加, 梁峁坡地流入沟谷的径流量加大, 加剧了沟谷地的冲沟侵蚀和重力侵蚀, 沟谷地的侵蚀量和相对产沙量增大, 从而导致流域产沙量增加.  相似文献   
572.
白云鄂博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共面网定向附生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学明 《科学通报》1998,43(2):209-212
首次在白云鄂博碳酸岩岩墙中发现了氟碳铈矿和氟碳钙铈矿等稀土氟碳酸盐矿物 ,并运用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研究表明 ,氟碳铈矿很少呈单一均匀晶体存在 ,多含有氟碳钙铈矿微细客晶 ,沿 (0 0 1)面网与其构成规则的共面网定向附生结构 (epitaxy) .氟碳钙铈矿也含有氟碳铈矿微细客晶 ,它们形成规则的面衍生结构 .这种面衍生结构是矿物因结晶介质的化学成分变化所引起的 ,是从碳酸岩浆中直接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573.
通过在一般的离散交换群上引进局部下有限这一概念,研究了由2个拟序群所决定的Toeplitz算子代数何时包含一个指标为1的Fredhlm算子。  相似文献   
574.
聚式流态化向散式流态化过渡的离散粒子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蔚 《科学通报》1997,42(19):2081-2083
流态化系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过程中,但对其认识还很有限,主要原因是它的强非平衡性.颗粒与流体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系统常处于非线性非平衡状态下,形成多尺度的高度不均匀的耗散结构.这些耗散结构的尺度要比相应的单相系统中的流动结构小得多,而颗粒的尺度又要比流体分子大几个到十几个量级,因此很可能找不到满足宏观足够小而微观足够大的尺度.而该尺度的存在是目前流态化系统的主要模拟方法──拟流体模型和颗粒轨道模型(在经验地描述颗粒流体相互作用时)的基本前提.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得到了实际应用,但从机理研究的角度看,仍有很多局限.  相似文献   
575.
576.
GaN nanowir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on Si(111) substrate through ammoniating Ga203/BN films deposited by radio frequency magnetron sputtering system. The synthesized nanowires were confirmed as hexagonal wurtzite GaN by X-ray diffraction, selected-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ed that the grown GaN nanowires have a smooth and clean surface with diameters ranging from 40 to 160 nm and lengths typically up to several tens of micrometers. The representative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um at room temperature exhibited a strong UV light emission band centered at 363 nm and a relative weak purple light emission peak at 422 nm. The growth mechanism is discussed briefly.  相似文献   
577.
板块构造是指位于对流地幔圈层之上的岩石圈的水平运动,主要由岩石圈在俯冲带的下沉作用所致。板块构造是一个典型的、非平衡复杂体系的自组系统(self organizing, far from equilibrium complex system, SOFFECS),其驱动力主要来自热边界层(岩石圈)的反向浮力(negative buoyancy),同时又受控于变形岩石圈与下覆粘性软流地幔的耗散作用(dissipation)。在太阳系内侧5个硅酸质行星中,板块构造仅发育于地球,这表明板块构造是硅酸质行星不太常见的一种热散逸方式。目前还不清楚这种构造活动和热散逸方式在地球上是从何时开始的。所有的硅酸质行星在形成初期可能都经历过一次短暂的岩浆海 (magma ocean) 阶段。行星固结后,静止盖层(stagnant lid)模式是行星冷却的共同途径,即行星表面形成了一个不易活动的固化盖层,此时内部的热量只能通过拆沉作用、热点火山作用和岩浆浅部侵位等方式进行逃逸。由于地球早期温度较高,通过减压熔融形成的岩石圈结构不同于现代岩石圈,即地球早期岩石圈由厚的洋壳和薄的岩石圈地幔构成。这种岩石圈要产生反向浮力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因此地球早期即便有板块构造存在,其规模也比较零星。只有当地球冷却到一定程度,扩张中脊下部减压熔融形成薄的洋壳且大洋岩石圈只需  相似文献   
578.
赵丽娇 《科学通报》2004,49(12):1128-1130
用从头计算方法在RHF/6-31G(d)和MP2/6-31G(d)水平上对甲基乙基亚硝胺代谢产生的β-位硫酸酯按照是否经过邻基参与作用与DNA碱基发生烷基化反应的不同假设机理进行了研究. 对所有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进行了全几何构型优化, 得出反应活化能和内禀反应坐标等参数. 结果表明, 邻基参与作用有力地促进了β-位硫酸酯化烷基亚硝胺与DNA碱基的烷化反应. 在相同水平上用Onsager溶剂效应模型反应场进行了计算, 表明在极性溶剂中邻基参与反应的活化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79.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基因座Sc的遗传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杨存义 《科学通报》2004,49(13):1273-1277
杂种不育是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 为了克隆1个籼粳杂种不育基因Sc, 利用分子标记和近等基因系杂交产生的F2群体对Sc座位进行了精细定位. 初步的连锁分析结果表明, Sc座位与第3染色体的4个分子标记以RM218-RG369-Sc-RG227-RG391的关系连锁, 其中RG227与Sc座位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7 cM. 用RG227为起始探针筛选籼稻的TAC基因组文库, 并通过染色体步移构建了一个覆盖Sc座位的跨度约320 kb的克隆重叠群. 对可能覆盖Sc的2个TAC克隆M45E14和M90J01进行了部分测序. 用TAC克隆序列和RG227序列搜索水稻基因组序列数据库, 锚定了粳稻BAC克隆OSJNBb0078P24(148 kb)序列. 通过比较TAC和BAC克隆的序列, 在Sc座位区域发展了6个新的基于PCR的标记. 用这些标记进一步把Sc座位定位在一个约46 kb的区域内. 从定位结果推测该BAC克隆和TAC克隆M45E14包含Sc基因. 基因预测分析显示, 在此46 kb区域内有6个预测的ORF.  相似文献   
580.
周晓静 《科学通报》2004,49(21):2228-2232
对杭州湾舟山岛-金山卫断面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高密度采样, 并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粒度分析. 结果显示, 在不同站位沉积物平均粒径具有不同的垂向分布. 由于该断面所在区域海底活动性强, 短时间尺度的活动层厚度的量级远高于长时间尺度的净沉积速率的量级, 平均粒径的垂向分布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同一沉积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沉积记录, 很难代表沉积环境的长时间尺度演化. 粉沙为主和沉积物粒径的垂向平均值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呈现收敛趋势的底质粒度特征, 说明物源因素控制着研究区总体的沉积物分布规律, 而水动力因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沉积分异. 沉积物的垂向分异使表层底质粒径的断面分布不同于活动层内垂向平均底质粒径的断面分布. 对于强潮、粉沙环境的沉积物输运模拟而言, 如果涉及的时间尺度较大, 则采用活动层的平均值作为模型的粒度参数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