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3篇
系统科学   30篇
丛书文集   27篇
教育与普及   850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9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308篇
  1996年   19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我们先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人胎盘绒毛不仅含有多种调节肽,而且含有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等多种经典神经递质,这些发现使我们产生以下设想,人胎盘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内分泌器官.但是,要证实这样一个设想,首先要弄清以上调节肽和经典神经递质是否由胎盘组织自身所产生以及它们由哪些细胞所产生,然后再探讨它们相互间的调节关系.我们已经证实,人胎盘绒毛的细胞和合体滋养层细胞含有生长抑素(SS).本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研究SSmRNA是否存在于人胎盘绒毛以及存在于绒毛的哪些细胞,为确定人胎盘能否自身产生以及由哪些细胞产生SS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2.
细胞之间的连接和交通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细胞之间交通通道的胞间连丝和间隙连接,既有结构上的差异,又有功能上的相似性.这说明它们之间有着某些相似的生化调控机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间隙连接的主要结构成分是连接蛋白,并且通过构象变化能够调控细胞间物质的运输.由于目前对胞间连丝的分子结构所知甚少,所以使得对它的研究相对落后于间隙连接的研究.尽管有研究表明植物体中有类似动物间隙连接蛋白的物质存在,但是该物质在植物中(尤其在胞间连丝上)存在的确切位置仍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963.
中华文物龙洗(鱼洗)有趣现象的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洗(鱼洗)是我国著名文物之一,它不仅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更具有深刻的科学价值,它是我国古代成功利用干摩擦激发流固耦合非线性振动的范例.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内部充满水、两耳被不同方式搓动摩擦时,将发出悦耳的嗡鸣,水珠从4个部位(或6个部位)喷出,加之优美的艺术造型与内壁图案的巧妙结合,就象龙(鱼)喷水一样有趣.这种现象曾用线性振动中的共振现象解释过,其实它是一种由干摩擦引起的流固耦合系统的自激振动.王大钧对此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64.
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钠锋电位)后面跟随着一个复合的后超极化电位(AHP,After-Hyperpolarization)。它是由钙依赖性钾离子通道激活产生的。已知大脑皮层锥体细胞有快、中、慢三种AHP。一般公认,快AHP(fAHP)是由一种C-(或称BK-)型钾离子通道介导的。它的时程短(20ms左右),具有强的电压依赖性,并且对低浓度的四乙酰铵(TEA)敏感。中AHP(mAHP)主要是由另一种被称作AHP-(或SK-)型钾离子通道介导的。它的时程较长(>200ms),没有明显的电压依赖性,对TEA不敏感,但是可为一种蜂毒Apamin所阻断,几个mAHP可以叠加起来。在长时程的重复放电的特殊情况下才能引出慢AHP(sAHP),它的确切的离子通道机制尚无定论,是否有机能意义也不清楚,暂不考虑。神经元离子通道多样性的表现之一是它的所谓细胞种类的特异性。不同种类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离子通道成分。如,以前的工作提示外膝体中继细胞可能只有fAHP,没有mAHP。我们在猫外膝体脑片上观察了外膝体中继细胞动作电位的后超极化电位,表明外膝体神经元只有单一的fAHP。  相似文献   
965.
C_(60)是近年来发现的碳的第三种稳定的同素异形体,由于其独特的性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C_(60)的制备、C_(60)的结构研究、掺杂C_(60)超导体和C_(60)单晶的生长等。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但是,由于迄今所生长的C_(60)单晶尺寸都不够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些工作的开展,例如C_(60)单晶的电学和光学特性等的研究。 我们曾专门设计、安装了双炉单温度梯度生长炉、双炉双温度梯度生长炉和“提拉”汽相法生长C_(60)单晶的装置,生长出高质量大尺寸的C_(60)单晶,其线度在2mm左右。这就为C_(60)单晶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此外,我们还专门设计制造了一个特殊的电测量装置,以便进行电导和介电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66.
近几年,由于硅化物的形成问题在电子器件的应用和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第一晶态相的形成问题,使它始终是本领域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方向,金属/硅多层膜中的固相反应已经被广泛地研究,虽然有很多关于金属/硅多层膜固相反应的理论和模型,但界面反应过程中如何预测第一相的形成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硅化物第一相的形成问题是当前固相反应研究的前沿问题,虽然在Nb-Si二元平衡相图中存在着其他晶态相,到目前为止,在关于Nb/Si固相反应的研究报告中只有NbSi_2相在较高的退火温度下形成,实际上,虽然热力学参数可以给出固态反应的反应趋势,但在许多金属/硅多层膜中首先形核长大的相不是自由能最小的晶态硅化物相,也就是说,决定首先形核长大相的不一定是通常的热力学因素,动力学因素也起重要作用.本文讨论了不同沉积温度条件下Nb/Si多层膜的初始相形成和相选择问题,采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界面反应,利用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解释Nb/Si多层膜的固相反应过程中晶态硅化物的第一形成相问题.  相似文献   
967.
基因枪介导的HBsAg基因免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动获得性免疫已经帮助人类彻底战胜了天花,并且大幅度降低了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现行的亚单位疫苗至少有两点不足之处:(1)只能将病毒的一部分提供给免疫系统,免疫效果仍然不够理想,病毒感染(例如HIV等)仍然是造成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2)亚单位疫苗采用蛋白质抗原,或者利用病毒做载体,制备复杂,成本高.因此人类面临开发新一代高效低成本疫苗的挑战.基因免疫(Genetic immunization)是基于裸露DNA转基因成功这一最新发现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免疫技术,相应的疫苗称之为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同亚单位疫苗相比,基因疫苗具有安全性高、免疫效果好、免疫作用持久和制备方便等优点,被誉为疫苗史上的革命.我们选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开展基因免疫研究,通过基因枪介导将HBsAg表达质粒转入小鼠耳部,组织切片观察基因转入位点,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抗体确定基因免疫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带有人β-肌动蛋白启动子的表达载体由美国西南医学中心Johnston教授惠赠,HBsAg表达质粒由本研究室自由构建(图1).抗-HBs抗体检测采用上海生物制品所生产的试剂盒,C57BL/6和昆明小鼠购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羊抗鼠IgG-HRP,由北京生物制品所生产.基因枪由清华大学生  相似文献   
968.
金膜、光盘和LB膜的摩擦力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纳米摩擦学的提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摩擦磨损和润滑理论经过百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比较完善地解决一般工程设计问题,但对于摩擦学机理的认识和实现主动控制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微型机械或超精密机械中,例如极轻载荷、纳米尺度间隙下的摩擦磨损和润滑问题.宏观摩擦学已不适用.摩擦力显微镜(Friction force micro-scope,以下简称FFM)的出现为人们能在纳米尺度上进行摩擦磨损实验提供了有效工具.虽然国外学者已利用FFM作了许多工作,但用FFM进行纳米摩擦学实验并不象宏观摩擦磨损实验那样成熟.我们在研制FFM的基础上利用FFM进行了尝试性试验,本文报道了一些初步结果.关于摩擦力显微镜的描述见文献[7].作为摩擦力显微镜力传感器用的微悬臂是通过镀膜、刻蚀等工序制作而成.微悬臂呈三角形结构,材料为Si_3N_4,自由端有一个金字塔形微探针.当探针与样品接触时,可以控制压电陶瓷的伸缩使微悬臂产生不同程度的弯曲,从而实现微载荷定量设定,微载荷可通过下式求得:L=k·△h=k·p·△V,(1)其中k是微悬臂的弹性系数;△h是微悬臂的法向位移;p为压电陶瓷的伸缩系数;△V为加在压电陶瓷上的电压变化.实验材料有3种,分别为精抛光玻璃表面真空沉积的金膜、激光唱盘基片和小分子花生酸与高分子液晶  相似文献   
969.
由于酚在催化工业上的重要性,已日益引起人们对研究酚在金属表面反应性能的兴趣,现代表面科学的进展,已有可能在微观水平上考察复杂有机分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然而,文献中仅有很少的报道涉及到在若干金属表面上的酚的表征,即Cu(111)(HREELS方法)和几种过渡金属Pd(110),Rh(111),Ni(110)(TDS及光发射法).这些研究给出以下信息:化学吸附酚的分子环基本上平行于表面以及在欠活泼的过渡金属(Pd,Rh,Ni)上酚的分解过程中C—O键不会断开.本文报道酚与Pt(111)面相互作用的TDS和HREELS结果.1 实验部分实验在装有HREELS,AES,LEED和TDS的ELS-22电子能谱仪中进行.分析室基压~3×10~(-10)mPa.单晶Pt(111)侧面点焊Ta丝固定在样品架上并用作电阻加热.清洁表面通过在900K和约1×10~(-6)mPa的氧气氛中氧化处理0.5h,再经Ar~+溅射接着在~1100K退火,反复实施而达到.此时LEED显示明锐的(1×1)衍射花样.HREELS测定用入射电子束能量为4.1eV,仪器分辨率约为5~7meV.TDS操作在300~900K,线性升温速率为5K/s.高纯酚固体样品经多次低温冷冻及抽空操作以除去水分.在酚的热分解过程中质谱计仅测到CO和H_2信号,没有发现其他脱附物种,和文献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970.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非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的锶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在沉积过程中有无“海侵”,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争论的原因是在这套地层中既存在典型的陆相化石(如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等)又有一些所谓“海相性”化石(如有孔虫、鱼类、钙质超微化石等).其中尤以钙质超微化石最为引人瞩目,因为尽管该类生物现代有一个属(Hymenomonas)生活在淡水中,但其不具钙质骨骼而无法保存为化石,故一般认为钙质超微化石为典型的海相化石.本文无意再从这些化石的属种组成、形态特征及生态分布对上述问题进行深究,而利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锶同位素分析方法,以沙河街组钙质超微化石为材料,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来探讨该类化石生活的环境.1 材料与方法样品取自山东济阳拗陷6个钻孔的沙河街组(图1).通过分析发现钙质超微化石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一段和四段,其数量丰富,但属种单调,主要为Reticulofenestra bohaiensis(图2).产钙质超微化石的岩性主要有钙质页岩、灰色泥灰岩及灰褐色泥岩,其中以其“黑”、“白”相间韵律纹层的钙质页岩中最为丰富,灰白色的钙质薄层几乎全部为钙质超微化石(图2),而暗色的泥岩层则为沟鞭藻及其他有机质,不含超微化石.首先对每个样品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然后挑选了10个超微化石最丰富、成岩作用影响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