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835篇
综合类   1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16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19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841.
敦德冰芯气泡中记录的甲烷浓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极地冰芯中气泡包裹气体的分析,可以恢复过去大气中的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敦德冰芯中包裹气体的提取及甲烷含量的分析是对山地冰川这一研究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42.
843.
镶嵌在SiO2薄膜中的纳米InSb颗粒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射频磁控测射的方法制备了镶嵌在SiO2薄膜中的纳米InSb颗粒。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纳米InSb颗粒均匀地镶嵌在SiO2介质中。通过控制热处理的条件,可以得到具有不同颗粒尺寸的InSb纳米颗粒。InSb颗粒的尺寸与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成正比,但是并不满足t^1/3的关系。另外,还通过X射线衍射以及X射线光电子有谱对InSb-SiO2复合薄膜的结构和成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44.
用人工合成的(dC-dA)15寡聚核苷酸探讨,从17q11-q12区带显微切割探2针池中分离得到一个含有(CA)重复单位16次的DNA片段,经在GenBank和GDB中检索角认是一个新的STR。这个新的STR在50名中国人中存在8种等位形式,多态信号量值高达0.61,连锁分析显示辽个STR在一个3代的NF1病人家系中的传递符合Mendel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845.
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神经丝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牛脊髓中分离纯化得到神经丝 ,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天然神经丝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中 ,神经丝呈直径为 ( 1 0 .2± 0 .8)nm的长杆状结构 ,有许多长短不一的侧臂从长杆两侧伸出 ,长、短侧臂相间排列 ,相邻侧臂的距离为 1 0nm左右 .根据STM观察结果 ,提出了一个新的神经丝的结构模型 .  相似文献   
846.
寡聚核苷酸多种不同结构的圆二色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寡聚核苷酸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双链、三链、四链等多种不同结构,这些结构的CD谱存在明显的不同。其共同的谱图特征是在240nm处有一负峰,而在260 ̄300nm处则表现出各自的持异性,许多因素诸如:各条链的极性,糖环的折叠,核苷键的取向以及碱基的堆积和序列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其结构而使其谱图展示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对这些谱图的比较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其结构的了解和新结构的预测,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其潜在  相似文献   
847.
848.
Cu(Ⅱ)与HSA或BSA相互作用的平衡透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宏 《科学通报》1997,42(22):2395-2399
我们曾用平衡透析方法研究了生理pH(7.43)下Zn(Ⅱ)与HSA(Human serum albumin,人血清白蛋白)或BSA(Bovine serum albumin,牛血清白蛋白)及Ni(Ⅱ)与HSA或BSA的相互作用。本文用平衡透析法结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理pH下Cu(Ⅱ)与HSA或BSA的结合情况。由于迄今报道的Cu(Ⅱ)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往往是用Scatchard公式或类似公式计算的,这实际上只反映了某种平均值,尚不足以全面反映结合状况。我们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Jjerrum方程,首次报道了Cu(Ⅱ)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逐级稳定常数值。结果表明:在相似条件下Cu(Ⅱ)与HSA或BSA结合平衡常数小于Zn(Ⅱ),而与Ni(Ⅱ)的数量级相似;平衡常数数量级为10~4mol~(-1)·dm~3左右;结合位置数HSA和BSA中均约有20个(计量值),分别分为二类和三类结合部位;其优先结合部位是His~3咪唑基N。用平衡透析方法证实在Cu(Ⅱ)-HSA及Cu(Ⅱ)-BSA体系中存在一个强的金属结合部位的推断。  相似文献   
849.
杨仕清 《科学通报》1997,42(22):2457-2459
早在量子力学建立初期,H_2和H_2~ 团簇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H_2分子的定量研究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并开创了现代化学键理论,而H_2~ 的精确解为直接考察量子化学中各种近似方法提供了依据。近年来,随着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为满足研究高密度能源材料和高温超导材料的金属氢的需要,开展H_n和H_n~ (n>2)团簇的研究已势在必行,一方面,它是物理学的重要前沿领域,利用量子力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来研究H_n和H_n~ 可了解少数氢原子团簇的凝聚规律及如何过渡到大块材料,为材料设计提供依据,且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的处理凝聚态问题的理论方法,这种从原子分子层次出发来研究和设计新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另一方面,特别是继芶清泉提出了金属氢的高压合成机理后,接着又提出了从H_n和H_n~ 团簇相互作用的定量计算与分析入手,进而研究金属氢的结构与性质的重要途径,该物理思想实际上把经超高压合成的金属氢视为由纳米级的氢原子团簇H_n组成,即金属氢是一种纳米金属材料。而一般纳米金属材料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其电离能具有明显的Kubo效应,即纳米级的金属颗粒(或团簇)中很难增加或减少一个电子,因而这些超细颗粒或团簇具有强烈保持电中性的能力。过去我们用改进的排列  相似文献   
850.
郭永权 《科学通报》1997,42(23):2516-2520
在所有已知的R-T(R=稀土元素,T=Fe,Co,Ni)化合物中LaCo_(13)是含有3d过渡族元素最多的,它的居里温度为1318K,室温饱和磁感应强度为13 kG。这些优越的磁性能曾引起子许多研究者的兴趣。然而由于其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NaZn_(13)型结构,这就不可能具有足够的磁晶各向异性,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实用的磁性材料。为了改善他们的磁性能,许多研究者作了大量实验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有R-T化合物中,只有LaCo_(13)存在。LaFe_(13)和LaNi_(13)都不存在。只能通过加入Al,Ga或Si才能形成稳定的1:13型化合物,即R-T-M伪二元1:13化合物。然而皆未能降低其对称性甚至通过吸氮的方式。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善热处理条件,即降低退火温度和延长退火时间,可以在R(T,M)_(13)(R=La,Ce,Pr,Nd;T=Fe,Co;M=Al,Si)化合物中得到低对称性的四方或正交衍生NaZn_(13)型结构。在进行实验工作的同时,一些研究者曾尝试用理论计算LaCo_(13)基化合物的磁性。Ido等人应用刚带模型(rigid model)计算一些LaCo_(13)基化合物的磁距。饶光辉应用磁价模型计算LaCo_(13)基及其衍生化合物的磁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