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37篇
  免费   9092篇
  国内免费   9239篇
系统科学   1793篇
丛书文集   796篇
教育与普及   30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3篇
现状及发展   12451篇
研究方法   1273篇
综合类   72706篇
自然研究   470篇
  2020年   1079篇
  2019年   3615篇
  2018年   3748篇
  2017年   3987篇
  2016年   4175篇
  2015年   3921篇
  2014年   4021篇
  2013年   3459篇
  2012年   3098篇
  2011年   4142篇
  2010年   2989篇
  2009年   2656篇
  2008年   1988篇
  2007年   2092篇
  2006年   1545篇
  2005年   1663篇
  2004年   3397篇
  2003年   2438篇
  2002年   2155篇
  2001年   1790篇
  2000年   1473篇
  1999年   1369篇
  1998年   1057篇
  1997年   1139篇
  1996年   601篇
  1994年   795篇
  1993年   1099篇
  1992年   1394篇
  1991年   1224篇
  1990年   1071篇
  1989年   835篇
  1988年   800篇
  1987年   688篇
  1986年   705篇
  1985年   700篇
  1979年   874篇
  1978年   682篇
  1977年   669篇
  1976年   524篇
  1974年   772篇
  1973年   642篇
  1972年   751篇
  1971年   767篇
  1970年   1075篇
  1969年   848篇
  1968年   733篇
  1967年   754篇
  1966年   713篇
  1965年   533篇
  1958年   5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891.
硅碳氧薄膜是一种含有Si、C和O三种元素的玻璃状化合物材料,同时拥有碳化硅薄膜及氧化硅薄膜多种优异的特性,如热稳定性好、能带宽、折射率大、硬度高和热导率高等,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颖光学薄膜.基于硅碳氧薄膜的紫外/可见/近红外透射光谱,采用Swanepoel极值包络线法,结合WDD色散模型,建立了一套精确、方便并适合于计算硅碳氧薄膜光学常数的方法.方便地获得了硅碳氧薄膜折射率、厚度等光学常数.并将厚度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试验中研究硅碳氧薄膜光学常数所采用的方法是合理的,能够准确地获得硅碳氧薄膜的折射率及厚度等光学常数.  相似文献   
892.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注气注水提高采收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地区部分碳酸盐岩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裂缝不发育,气测渗透率低,流体物性较差.以中东某油田S油藏为例,开展注气和注水可行性试验研究,并探讨其提高采收率的微观渗流机制.结果表明:受物性特征影响,储层注伴生气驱最小混相压力高,地层条件下不易达到混相驱替,但整体上岩心注烃类气驱效率要高于水驱效率,尤其当达到混相条件时,气驱效率明显提高;注烃类非混相驱油效率也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储层原油黏度较高,气驱使原油体积膨胀,黏度降低,进而改善流动性;试验采用的水驱和气驱方式在微观上主要动用大孔隙中的可动流体,可考虑优化驱替方式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893.
提出一种城市交通信号三级模糊滑动优化控制方法.引入非冲突车流的搭接相位构建交通信号三级模糊控制器的模型,并采用滑动时间窗设计滑动优化的框架.根据实时采集的交通数据,采用基于黄金分割的混合遗传算法,在线学习模糊控制器的隶属函数及控制规则参数.在常态及事故不同交通条件下,以典型路口进行Paramics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的自适应能力好,可快速响应路口交通流的不确定性事件,且在高饱和的交通条件下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894.
隐性断裂带(断裂趋势带)是指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弱变形(隐蔽性较强)构造带,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中期阶段的产物,由于缺乏明显的断裂面(带)和显著的位移而难以识别。在对苏北盆地、渤海湾盆地隐性断裂带研究基础上,于歧口凹陷识别出基底断裂走滑型隐性断裂带,并分析其特征、形成机制、控藏作用等。该断裂趋势带其自南向北可以分3个区段:南段基底断裂与盖层断裂体系直接连接构成花状构造;中段古近系的花状构造终止于沙二段,新近系仅发生挠曲变形,成为东西侧不同构造单元、南北部不同构造特征的平衡点;北段新近系发育的花状构造深部收敛于古近系的重力滑脱断层,基底断裂通过影响滑脱断层控制盖层断裂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基底断裂扭动作用主要以直接传递、调节传递、间接传递等3种方式控制影响盖层中隐性断裂带的形成。深部隐伏断裂切入基底,有利于热作用传递而促进烃源岩成熟;盖层中的隐性断裂带控制了沉积体系和隐蔽性圈闭的形成和分布;隐性断裂带的观点丰富了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895.
一种新广义Preisach迟滞模型及其神经网络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压电陶瓷执行器应用于纳米定位系统时,其多值映射的迟滞特性对系统定位控制精度影响.在经典Preisach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平均迟滞函数,提出了一种新广义Preisach迟滞模型,并利用神经网络对新广义Preisach模型关键参量辨识.仿真实验表明,利用该迟滞模型对压电陶瓷执行器建模,可以简化建模过程,提高建模精度.  相似文献   
896.
新南海(中央海盆)扩张,礼乐盆地从南海北缘漂移到现今的位置;由于礼乐盆地主成盆期发生在新南海扩张之前,探讨礼乐盆地漂移前(主成盆期)的位置,可明确盆地主成盆期的构造演化与盆地性质、物源体系与沉积充填特征、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凹陷优选。利用综合类比研究方法,通过磁条带异常、新生代基底岩性、中生代地层展布和古生物特征等四个方面分析认为,礼乐盆地与珠江口盆地东侧具有相似的中生代地层岩性、地层展布特征、古生物特征和沉积环境;说明礼乐盆地主成盆期发育期间,即在新南海扩张之前的古新世-早渐新世期间(32~65)Ma,盆地位于中沙群岛与东沙群岛之间,更靠近珠江口盆地的潮汕坳陷。  相似文献   
897.
本文通过快速冷凝方法制得了Al-Cu-Fe-Zn系合金粉末。这种快冷合金粉末在室温下为准晶相和晶态相共存结构,当把粉末加热到773K左右时,晶态相开始消失并且转变为准晶相,加热到1000K晶态相基本上完全转变为准晶相,继续升温准晶相又逐渐减少,晶态相重新产生和增加。本文对Al-Cu-Fe-Zn系快冷合金粉末的加热相变、准晶形成规律、准晶的成分范围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8.
彩色显像管环鞍型偏转系统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首先采用边界元法分析了场控制器对均匀场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对于环鞍线圈产生的偏转磁场,考虑到系统性能分析的需要,采用边界元与有限元的组合法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偏转线圈和场控制器在内的偏转系统分析的近似方法,并就存在和不存在场控制器两种情况,计算分析了偏转电子束轨迹,屏上光栅图形。最后以拟合多项式的形式给出了偏转中心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99.
油气生产、储运及CO_2管道输送的过程中容易生成CO_2水合物,添加抑制剂是预防CO_2水合物生成的有效手段。采用蔗糖、凹凸棒石和蔗糖+凹凸棒石作为水合物抑制剂,利用可视化高压反应釜实验装置,在初始条件3 MPa和2℃下,研究其对CO_2水合物生成的气体消耗量、气体消耗速率、诱导时间和水合物生成量的影响。用压力变化法测定了CO_2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用动力学模型计算了气体消耗量和水合物生成量;并分析了蔗糖和凹凸棒石协同抑制CO_2水合物生成的微观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蔗糖有减少气体消耗量和水合物生成量的作用,凹凸棒石有延长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和降低生成速率的作用,体系中同时存在蔗糖和凹凸棒石能展现出协同效应,抑制效果最佳的实验体系为30 g蔗糖+1 g凹凸棒石,较纯水体系的气体消耗量减少了18.8%,气体消耗速率峰值降低了60.9%,诱导时间延长了122.2%,水合物生成量减少了26.1%。以蔗糖+凹凸棒石作为水合物抑制剂效果良好,且经济环保。  相似文献   
900.
以硅胶作为载体,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为双功能单体,牛血清蛋白质作为模板分子,制备了牛血清蛋白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制备方法、性状和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证明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大小在400 nm左右,当功能单体的配比为5∶1时为最优配比,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牛血清蛋白质的结合在60 min时达到平衡,并且在浓度为0. 6mg·m L~(-1)的情况下,结合率达到饱和。特异性检测可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牛血清蛋白的结合率最高并且其印迹因子(IF)高达1. 58,说明了它对目标蛋白具有良好的选择识别能力,且重复性能好,重复检测后吸附量在8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