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变容重土壤水分运动参数与方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变容重土壤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容重变量,以水势、含水量及容重三者之间的动力学关系为基础,建立了变容重土壤的比水容量、非饱和土壤导水率以及土壤水分扩散系数曲面模式;根据描述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Darcy定理和质量守恒原理,推求了变容重土壤水分水平运动方程,从而构建了变容重土壤水分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结果丰富和完善了土壤物理学、土力学的研究内容,为修正传统的水分运动过程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对降雨入渗过程中边坡稳定性预测和预控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土区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邵明安 《科学通报》1987,32(18):1421-1421
以往的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大多采用静态描述,然而用静态的概念来描述处于土壤-植物-大气连统体(SPAC)中的动态水流已失去物理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SPAC中水分相互关系的深入认识,水分有效性的研究已涉及到植物根系吸水速率。本文将在植物根系吸水定量描述的基础上来建立土壤水分有效性模式。显然,探讨水分有效性的动力学模式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的动态功能和加强其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从沙尘暴看黄土的沉积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多发的沙尘暴现象为缘起,对沙尘暴的特征、发生机制等进行了讨论;论述了沙尘暴引起的降尘与黄土的堆积与沉积的过程;黄土堆积沉积的年龄、颗粒成分等;以及沙尘暴与高土高原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同时论述了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认为高空均质粉尘的降落是不均匀的;高空降尘是突发的,而风及流水对堆积粉尘的改造是长期和连续的。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景观生态特征及其生态恢复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黄土高原景观生态学特征的分析表明:黄土高原景观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显著的黄土垂直节理特征,独特的坡面景观结构、微地貌景观以及农业景观,呈现以景观带为基质,斑、廊、缘为点缀的复杂景观镶嵌格局;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景观变化和地质时间尺度景观变化,沟蚀系统的发展决定了其地貌景观的基本骨架和发展方向.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要遵从景观生态学原理,科学理解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涵义,合理选择林草恢复措施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模型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区域水土流失评价对于水土流失区域治理的宏观决策、规划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结合影响水土流失的各个因子,分析了该区的自然特征,确定了进行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的各项指标(模型参数),并运用GIS,集成了多种来源、多种比尺和多种类型的数据,建立了该区的水土流失宏观定量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关系调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林草植被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定位研究密度与植物生长、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的关系是确定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实验基础。我们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16年生人工柠条林为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密度包括8700、7100、5100、3200、1600丛/hm2。研究结果如下: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土壤水分承载植物的最大负荷,它是指在较长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土壤水分所能维持相应植物群落健康生长的最大密度;多年生柠条根系虽然可分布到500cm以下土层,但是大部分根量分布在0~150cm土层,根系随深度分布可用指数方程描述;降水最大入渗深度为170~270cm。柠条主要吸收利用0~270cm土层的土壤水分;一年内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可分为4个阶段;柠条密度与生产力或土壤水分补给量为线形关系,与土壤水分消耗量为二次抛物线关系,研究区柠条林地土壤水分承载力为8115丛/hm2,柠条林合理利用方向为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7.
陕北地区生态修复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生态修复工程给黄土丘陵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生态重建历史机遇。粮食供需的总量平衡是我国面临的巨大的问题.且在人口净增长达到由正变负的拐点之前,问题的艰巨性将与日俱增。基于粮食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本文以生态修复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回顾了黄土丘陵区产的发展历史,探讨了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粮食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稳住粮田面积、强化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8.
论土壤-植物系统中水流电模拟时间常数的变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明安 《科学通报》1991,36(24):1890-1890
线性模式以欧姆定律为基础,以电势差拟水势差,以电流强度拟水流通量密度,定义水势差与通量密度之比为不变的水流阻力。该模式自Van den Honert(1948)首次应用以来,使用得非常普遍。然而,该模式的缺陷是明显的。一是它不能从现象上解释水流阻力随通量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5个省(区),土地面积302.4万平方公里,人口8400多万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低下,致使粮食生产成为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国家战略中心西移、新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以及对农产品增长的迫切需求,这一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粮食生产的潜力和开发途径,对当前和未来农业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粮食生产现状1949年以来西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增长过程大致经过了以下4个阶段,1949…  相似文献   
20.
研究地下水中溶质的迁移规律可以为地下水环境质量预报、控制和管理服务.首次采用数值方法探讨与位置坐标相关的溶质运移参数模型,采用即时时间域显式差分法格式双精度Fortran语言编程计算了变溶质运移参数模型的一维溶质运移问题,并进行了算法可靠性验证;然后对本文首次提出的3种与位置坐标相关的变溶质运移参数模型进行了参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