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0篇
丛书文集   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0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根据辽河吉林段内的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结合流域气候特征、土地利用结构、人口分布、化肥农药施用量、水土流失状况等基础数据,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对辽河吉林段面源污染强度进行了评价,并对辽河吉林段的面源污染强度进行了区划。该结果对于厘清辽河吉林段面源污染来源、判断面源污染程度以及制定流域面源污染防治规划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
使用稀土补光灯作为光源,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为可降解有机污染代表,在水-生物膜体系中通过单因子单变量控制法,研究了温度、溶解氧、生物膜数量及生物膜活性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溶解氧和生物膜数量对体系中DBS的降解量都有影响,其中溶解氧和生物膜数量是DBS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比不同生物活性试剂处理的生物膜对DBS的降解情况可以得出: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光合作用过程是DBS降解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模式VB编程方法及应用计算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计算机软件的理论基础、 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 利用Visual Basic (VB) 语言编制专门处理EIA数据 计算的应用程序, 使得大气扩散模式浓度计算能够借助计算机快速准确地完成.  相似文献   
74.
自然水体生物膜中铁、锰氧化物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逐级提取法分析了向海湿地水环境培养的生物膜上铁、 锰氧化物的形态, 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水环境培养的生物膜上铁氧化物的存在形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 , 而锰氧化物的存在形态以有机质结合态为主, 生物膜上铁、 锰氧化物的存在形态是膜上铁氧化物吸附镉、 锰氧化物吸附铅相对吸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5.
采用光照生物膜体系的方法,考察3种不同抑制作用的生物活性抑制剂对自然水体生物膜/水模拟体系中生物膜产生过氧化氢(H_2O_2)以及典型有机污染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作用抑制剂和呼吸作用抑制剂对H_2O_2生成和SDBS降解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二者的抑制效果几乎相同;光呼吸作用抑制剂对H2O2生成和SDBS降解影响较小.即生物的光合作用是H_2O_2等活性氧成分产生和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原因,其他生理作用的贡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6.
以福建省龙岩市道路扬尘监测分析中的Pb元素质量浓度为例, 选取地统计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反距离权重法、 径向基函数法、 普通克里格法3种空间插值方法, 进行污染物浓度的空间插值, 通过对插值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和评价, 对这3种插值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道路扬尘样本共56个, 其中44个样本用于空间插值, 其余12个样本用于结果验证. 结果表明, 普通克里格法的平均预测误差为-0.129 6, 均方根预测误差为24.19, 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 在检验标准上有明显优势, 故普通克里格法对于描述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趋势效果最佳, 而其他两种方法对Pb元素的空间分布插值精度较差.  相似文献   
77.
用内层包埋、外层覆盖的方法制备一种基于TOA+PTS4-离子对的pCO2平面荧光传感膜,并将该传感膜制备的pCO2平面光极系统应用于生物扰动存在的水/沉积物体系,通过连续监测体系垂直剖面pCO2的分布及变化,可得水/沉积物体系中pCO2的原位二维时空分布图.结果表明:在生物扰动作用下,体系中底层上覆水pCO2的变化较大,先上升后逐渐稳定;沉积物表层的pCO2边界扩散层逐渐消失,中层沉积物中pCO2基本不变,深层沉积物中pCO2先增大后逐渐稳定.体系中pCO2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变化,涉及CO2产生和消耗的动态过程,是物理混合、颤蚓生命活动及有机质矿化等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8.
以颤蚓为扰动生物,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 借助微电极研究颤蚓孔穴附近沉积物微环境pH和溶解氧(DO)的高分辨率分布及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沉积物的pH值随扰动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 颤蚓扰动对pH值的降低有抑制作用; 当扰动时间相同时, 颤蚓使沉积物表面的pH值以颤蚓孔穴为中心出现下降(最多达0.3 pH单位), 该下降
作用可影响孔穴周围半径1 mm的范围; 无生物体系中的水 沉积物界面附近DO值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 但颤蚓的扰动作用使孔穴附近沉积物表面的DO值在水平方向上升高(可升高9.2~17.0 μmol/L), 并增加DO的渗透深度, 使最大渗透深度从3 mm增加到5 mm. 因此, 沉积物中的颤蚓可通过改变沉积物微环境pH和DO的分布特征, 进而影响水 沉积物界面附近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79.
利用平面光极技术,制备pH、溶解氧(DO)和CO_2分压(p_(CO_2))荧光传感膜,构建集3种膜于一体的水/沉积物模拟体系,并研究颤蚓扰动作用下体系中pH,DO,p_(CO_2)的二维分布与协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生物扰动体系中上覆水和沉积物各参数变化较小;存在颤蚓扰动体系中各参数随时间变化均较显著,随着扰动时间延长,体系中pH,DO,p_(CO_2)呈均一化趋势;在有生物扰动的体系中,3个参数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变化趋势并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0.
制备了一种能够选择性识别Cd~(2+)的平面传感膜;该膜具有响应速度快(20 s)、准确性高及稳定性好等特点。利用该传感膜制备的Cd~(2+)平面光极系统,应用于生物扰动存在的水/沉积物体系中,根据体系垂直剖面Cd~(2+)的分布及迁移情况,研究颤蚓生物扰动对上覆水中Cd~(2+)向沉积物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备的Cd~(2+)平面光极系统可以反映出上覆水中Cd~(2+)向沉积物迁移的过程。无生物扰动时,沉积物仅表层及水/沉积物界面下2 cm深度范围内第1~3 d的Cd~(2+)浓度略有升高,随后趋于稳定;深度超过2 cm的沉积物Cd~(2+)浓度几乎不变(同背景浓度)。有生物扰动时,深度约5 cm范围内的沉积物中Cd~(2+)浓度显著增加,深度越浅的沉积物中的Cd~(2+)浓度增加越快,深度超过5 cm的沉积物中Cd~(2+)浓度基本不变。与无生物相比,颤蚓扰动可以显著促进Cd~(2+)由上覆水中向沉积物的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