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56篇
  免费   730篇
  国内免费   255篇
系统科学   1249篇
丛书文集   173篇
教育与普及   20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99篇
现状及发展   891篇
研究方法   24篇
综合类   9199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790篇
  2017年   800篇
  2016年   512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434篇
  2011年   1140篇
  2010年   1007篇
  2009年   672篇
  2008年   750篇
  2007年   1013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258篇
  1998年   270篇
  1997年   287篇
  1996年   269篇
  1995年   217篇
  1994年   207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In October 1924, The Physical Review, a relatively minor journal at the time, published a remarkable two-part paper by John H. Van Vleck, working in virtual isol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sing Bohr’s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 and Einstein’s quantum theory of radiation along with advanced techniques from classical mechanics, Van Vleck showed that quantum formulae for emission, absorption, and dispersion of radiation merge with their classical counterparts in the limit of high quantum numbers. For modern readers Van Vleck’s paper is much easier to follow than the famous paper by Kramers and Heisenberg on dispersion theory, which covers similar terrain and is widely credited to have led directly to Heisenberg’s Umdeutung paper. This makes Van Vleck’s paper extremely valuabl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genesis of matrix mechanics. It also makes it tempting to ask why Van Vleck did not take the next step and develop matrix mechanics himself. This paper was written as part of a joint project in the history of quantum physics of the 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Wissenschaftsgeschichte and the Fritz-Haber-Institut in Berlin.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以多维矢量形式存在被测对象的测量质量评定问题,该文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和多元概率统计方法,将测量不确定度理论进行了向多维的拓展;对多维情况下的测量不确定度传播律进行了推导;论述了多维不确定度的表示方法及空间几何意义;提出了以多维不确定度比较不同测量结果质量的方法;并给出了常用多维测量方法,如等精度独立多维测量和不等精度独立多维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理论分析及仿真算例表明,所提出的理论具有较完备的体系,能够满足测量实际中常用多维测量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需求。  相似文献   
13.
By analyz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from Dongchuan Debris Flow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and historical data from year 1965 to 1990 gotten from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Yunnan Observatory,the responding of debris flow in Jiangjia Ravine to Solar Proton Flare is studi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Solar Proton Flare,as one of most im-portant astronomical factors,affects the activity of debris flow in Yunnan. Generally,from 1965 to1990,the more active Solar Pro-ton Flare is,the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of high frequency and large runoff of debris flow is. On the contrary,the less active Solar Pro-ton Flare is,the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of low frequency,small runoff,and low sediment transport of debris flow is.  相似文献   
14.
绿豆子叶衰老过程中线粒体膜对几种氨基酸的透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线粒体膨胀技术就不同衰老程度的绿豆子叶线粒体膜对氨基酸的透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绿豆子叶的衰老,离体线粒体膜在脯氨酸、丝氨酸和甘氨酸等渗溶液中的膨胀率从2d龄至5d龄子叶逐渐下降,5d龄时,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已受到明显破坏,文中对膨胀率下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浙江省教委、省基金、舟山市科委关于浙江沿海虾蛄生物学及其开发利用研究的要求,对四年多来的研究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资源与分布、生物学习性、暂养及运输技术、营养成份分析、开发利用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适合于研究非理想溶液的溶剂化缔合物模型.借助该模型,对物质的溶解度在定量和半定量的水平上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栅板剪切干涉法确定应力强度因子的新方法,阐明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技术,通过三点弯曲梁确定了Ⅰ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实验结果与理论上近似计算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是三峡工程最重要的临时建筑物之一,大江截流水深大,流量大;防渗墙深度大,工程量大,工期紧,且还要穿过各种复杂地层,通过试验,研究,采取有效地对策确保大江安全,顺利截流,基坑按三峡总工期目标要求抽干,检查渗漏量仅为设计估计量的1/10。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具有等式和不等式约束的光学系统的最优化问题,以Kuhn-Tucker条件为基础,利用牛顿迭代法提出最优决策的一个算法,并证明其局部收敛性。  相似文献   
20.
伪随机序列生成方法有很多种 ,因生成方法不同而导致其性质的差异较大 .文中描述了产生均匀分布的U (0 ,1 )伪随机序列的数学原理 ,提出了评估均匀分布伪随机序列均匀性的几种方法 ,对由软件产生的几种均匀分布序列的均匀性作出了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