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957篇 |
免费 | 1742篇 |
国内免费 | 3029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752篇 |
丛书文集 | 2098篇 |
教育与普及 | 208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12篇 |
现状及发展 | 314篇 |
研究方法 | 187篇 |
综合类 | 59071篇 |
自然研究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9篇 |
2023年 | 708篇 |
2022年 | 1047篇 |
2021年 | 1192篇 |
2020年 | 814篇 |
2019年 | 376篇 |
2018年 | 529篇 |
2017年 | 721篇 |
2016年 | 736篇 |
2015年 | 1511篇 |
2014年 | 2107篇 |
2013年 | 2048篇 |
2012年 | 2290篇 |
2011年 | 2696篇 |
2010年 | 2698篇 |
2009年 | 3036篇 |
2008年 | 3448篇 |
2007年 | 3346篇 |
2006年 | 2709篇 |
2005年 | 2556篇 |
2004年 | 2057篇 |
2003年 | 1885篇 |
2002年 | 2195篇 |
2001年 | 2174篇 |
2000年 | 2047篇 |
1999年 | 2919篇 |
1998年 | 2462篇 |
1997年 | 2515篇 |
1996年 | 2283篇 |
1995年 | 2027篇 |
1994年 | 1772篇 |
1993年 | 1504篇 |
1992年 | 1336篇 |
1991年 | 1194篇 |
1990年 | 1019篇 |
1989年 | 891篇 |
1988年 | 736篇 |
1987年 | 468篇 |
1986年 | 242篇 |
1985年 | 89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在HFC网络中存在着多媒体传输时所遇到的带宽约束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讨论,最后,提出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的一些可能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3.
YILINUER Tuhudaho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1,(Z1)
Well-crystallized MgFeSiO4 micr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by a simple molten salt method using KCl flux. As a new cathode for rechargeable magnesium batteries,the material shows a reversible Mg2+ intercalation-deintercalation process. In 0.25 mol/L Mg(AlCl2EtBu) 2/THF electrolyte,MgFeSiO4 synthesized at 900°C can deliver a 125.1 mAh/g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and a 91.4% capacity retention on the 20th cycle at a rate of 0.1C(about 15.6 mA/g) . The results show that MgFeSiO4 cou... 相似文献
174.
An Fe-based amorphous alloy was found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reductive degradation of an azo dye in aqueous solution. The surface-area normalized rate constant was up to 2.0 L m-2 min-1 at room temperature,an order of magnitude larger than any previously reported value.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Arrhenius equation,and a much lower value than those previously reported was obtained. Valence band measurement indicated that a depressed valence band maximum and a widened empty band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amorphous ribbon. The unique structure of the amorphous alloy is important-it may reduce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and enhance the activity of the electrons,thus accelerating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75.
克泥效工法常在盾构隧道近接既有建筑物穿越工程中被引进作为控制地层位移的一种辅助工法,克泥效浆液在地层的渗透扩散性对盾壳与地层间环向间隙填充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克泥效浆液的流变性能与其微观成分对其流动性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对克泥效浆液流变性能与微观成分分析,研究了浆液性能变化。进一步结合宾汉姆流体砂土渗流公式与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浆液性能对渗透效果的具体影响,并验证数值模型可靠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1)各组克泥效浆液样本在宾汉姆本构下的非线性回归系数均大于0.95,塑性黏度与屈服强度会随着水粉比的减小而增大。(2)克泥效浆液主要成分为石英、斜长石、伊利石、钾长石,随着A液水粉比的增加,克泥效水化产物斜长石增加,而伊利石的含量减小。(3)克泥效浆液会在25s左右占满环向间隙,而后再向地层中发生渗透扩散,地层中浆液体积分数增速随时间而减小,直至增速降为0。(4)随A液水粉比增大、地层渗透系数增加、注浆压力增加,克泥效在地层渗透距离均会增加。理论渗透值与数值模型计算值误差在各工况下的平均误差控制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76.
路基变形是公路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在公路建设、管理、运营、养护过程中带来的隐患日益凸显。目前以遥感测绘、地球物理探测、多传感器为代表性的相关技术,在路基变形测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道路工程领域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梳理近年来道路工程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及装备研究现状,阐述了公路路基变形的主要形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了路基变形测试技术类型及其优缺点,进一步讨论了对全周期智慧监测体系的认识及其发展趋势。构建路基变形监测体系是感知路基状态、路基稳定性评估和灾害预警的主要途径。随着人工智能和先进测试技术的快速进步,路基变形测试技术呈现出动态化、透明化、智慧化等新特点。加强公路测试基础理论、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形成基于立体空间的多手段路基健康监测体系是未来道路安全运维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7.
针对机器人抓取检测任务中对未知物体抓取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模态深度神经抓取检测模型。首先,在RGB和深度两个通道中引入残差模块以进一步提升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接着,引入多模态特征融合模块进行特征融合。最终通过全连接层回归融合特征以得到最佳抓取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Cornell抓取数据集上,本文方法的图像拆分检测精度达到95.7%,对象拆分检测精度达到94.6%。此外,本文还通过消融实验证明了引入残差模块可以提高网络抓取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78.
179.
延长油田东部裸眼井区早期测井资料普遍只有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及梯度电阻率(R2.5)三条曲线,因缺失声波(AC)、地层电阻率(RT)等测井曲线,难以满足精细油藏地质研究需求。东部裸眼井区开发时间长、单井产量低,重新测井缺乏可行性及经济性。采用长短期记忆循环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进行缺失测井曲线重构是一种经济有效方法,适用于地层测井序列数据。然而延长油田东部浅层油藏上覆黄土层段测井数据信号干扰大,直接应用模型精度较差。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考虑地质分层约束的LSTM模型进行缺失测井曲线的重构,通过分层数据截取每口井长6层段测井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既保留了LSTM模型处理序列数据的优势,同时又避免了上覆黄土层测井数据对模型的干扰。利用裸眼井区完整测井数据进行模型训练优化和验证,讨论了考虑地质分层约束的LSTM测井曲线重构精度,结果表明通过引入地质分层约束,模型重构测井曲线精度更高。应用优化后模型实现裸眼井区50口仅有GR、SP、R2.5三条曲线数据井的AC、RT曲线重构,对50口井的142个射孔段进行二次解释,对比试油解释结论符合率达到89.4%,验证了该方法对测井曲线重构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0.
深井换热技术是目前公认最环保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以同轴套管换热井最常见,取热能力和影响半径是这一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争议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以西安草滩2500m深同轴套管换热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地层温度和围岩热物性参数,通过原位测试及数值模拟技术,分析换热井的取热能力,探讨换热过程中围岩地层温度变化特征及范围。结果表明:目标换热井30年可持续取热功率可达350kW,平均延米140W/m;围岩地温衰减程度和范围随着取热功率增大而增大;换热井不同深度影响半径不同,深部地层整体大于浅部,350kW取热功率下取热30年最大地温影响半径可达110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