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8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根据风流在风简内的流动规律,推导出风筒内风流的平均速度点位置,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为风筒风量的测试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环境政策工具比较: 基于企业减排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论文采用企业最优规划模型, 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了污染税、 可交易污染许可、污染排放标准和减排补贴对企业减排行为的影响、对企业技术更新的激励效果、对污染排放总量的控制和政策实施成本. 研究表明: 减排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减排的技术能力和环境政策的严厉程度; 污染谎报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环境政策的严厉程度和政府监管力度,而与减排的技术能力无关; 在技术更新的激励效果方面, 完全遵守的污染排放标准是最优的、其次是不完全遵守的污染排放标准、再次是污染税和减排补贴、可交易污染许可效果最差; 在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方面, 若企业存在技术改进可能, 污染税、减排补贴和污染排放标准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效果, 可交易污染许可的效果最差, 若企业保持现有技术水平不变, 则污染税、可交易污染许可、减排补贴和污染排放标准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效果; 在政策实施成本方面, 污染税、减排补贴和污染排放标准具有相同的实施成本, 可交易污染许可的实施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13.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DEA模型),对2002年我国50个矿业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不同空间分布(东、中、西部)和不同类型矿业城市之间(煤炭类、石油类、金属类、综合类)投入产出具有较大的差异,城市投入要素的效率发挥也不尽相同。对2002年非有效的46个城市进行了投影分析,其结果对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比较视角理清绿色生产研究的演变路径、研究框架及趋势,并形成值得中国发展借鉴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1985-2018年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收录的1082篇国际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1513篇中国学者发表的中英文文献所呈现的关键词、主题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从发文量看,国际与中国绿色生产研究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自2008年起,中国绿色生产研究的发文量和上升趋势显著高于国际绿色生产研究.2)从高频关键词看,国际绿色生产研究多与工业绩效、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中国绿色生产研究与精益生产、循环低碳发展联系紧密.3)从研究热点看,国际绿色生产研究关注的是宏观+微观角度下的环境污染物质、污染治理、行为与治理主体多元化.中国绿色生产研究关注的是宏观视角下的发展战略、生产方式优化和"工业-环境-政策"一体化.4)从高频关键词聚类看,国际和中国绿色生产研究均可以基于"个体-组织-社会"系统逻辑视角呈现聚焦主题.国际绿色生产研究的主题为个体绿色态度与行为、工业技术发展与生态共生、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政府监督与政策引导.中国绿色生产研究的主题为个体绿色消费、企业管理与审核、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机构及相关法规制定.最后,本研究分别提出国际与中国绿色生产研究未来展望,以期为绿色生产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强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但在2002~2005年却反常上升。本文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三个方面分别选择了第三产业比重、RD技术知识存量、GDP与GNP之差三个变量,用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能源强度和三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中国能源强度的协整分析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1985~2006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受产业结构影响的结构份额和受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的效率份额。为有效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目标,本文建议要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以及通过研发、推广节能技术和扩大净要素流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来持续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