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基于小波变换的Power-Law水声瞬态信号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声瞬态信号检测是水声对抗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在分析了传统的Power-Law检测器的基础上,针对水声瞬态信号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去噪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小波去噪理论抑制信号中的杂散成分,提高信噪比,然后利用Power-Law检测器进行检测.对三种典型水声瞬态信号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低信噪比条件下有效分辨信号和噪声,检测效果优于传统的Power-Law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结合油田测井地层对比的实践,阐述了利用测井地层学进行等时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理和方法;概括了组合特征、相对稳定的和易变的特征、完整地层序列等测井地层学内涵;总结了地层划分对比的4个关键步骤:区分相对稳定的和易变的测井特征;建立完整地层序列;分区建立标准剖面;分区展开进行地层划分对比.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电压模拟信号的远程传输和光隔离问题,利用AD7740构成VFC,再将信号通过HFBR1521转换为光信号通过光纤进行传输,利用HFBR2521接收光信号,通过AD650构成FVC,从而实现电压信号的远程安全传输.信号发送端采用AD7740,在保证V—F转换线性度的同时提高了性价比,接收端采用AD650从而保证了F—V转换线性度.通过光纤传输信号一方面解决了电隔离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环境干扰,实现远程传输.根据上述原理设计了性能良好、结构简单和精确度较高的信号转换及传输电路.该电路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模拟信号的远程传输并保证了良好的准确性,同时实现了电隔离.实验证明设计电路线性度良好,远端接收端能够精确再现0—5V模拟电压,因此设计电路能够满足多数场合下电压控制信号远程传输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了解垦利油田垦 90断块注采井的连通状况 ,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等的变化规律 ,2 0 0 0年 1 2月到 2 0 0 1年 1 2月间对 K90和 K90 - X1 0 9井组实施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监测试验 .根据监测结果 ,为该断块的后期注水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韩建辉  王瑶 《科技信息》2007,(15):72-72
本文是在介绍电子干扰及反干扰技术的同时,具体论述了监视雷达基于现有的反干扰技术手段和单部雷达分立作战的基础上,在受到各种电子战措施威胁时,如何进行选择并选择哪种相对应的、比较合适有效的对抗方式,以发挥装备潜力、提高作战效能。为信息化战争中电子对抗指挥主体所需作的辅助决策,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南海西北部晚中新世的红河海底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海西北部地震和钻井资料的研究, 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结合部发现了一个主要发育于晚中新世(黄流期)的巨型海底扇, 该扇体在纵向地震剖面上具有楔状斜交前积构型,横向地震剖面上具丘状双向前积构型. 位于扇体前端的YC35-1-2 井的岩心和测录井资料表明黄流组主要为下部以砂岩为主, 上部为砂泥互层的重力流沉积, 结合黄流期主要为半深海沉积的区域地质背景, 认为该扇体为一富砂/泥型的海底扇. 其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 最厚处超过2000 m, 其下部富砂部分也超过5000 km2. 初步的物源区分析表明其西部的归仁隆起和北部的海南隆起都不可能作为该海底扇的主要物源区, 而通过对莺歌海盆地黄流组的沉积相分析, 认为其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红河, 故将其命名为红河海底扇, 它与红河三角洲以及相关的海底峡谷共同构成红河沉积体系. 中中新世末东沙运动在莺琼结合部形成陆架坡折, 并在莺歌海盆地造成大幅度的相对海平面下降, 使红河水系直接推进到莺琼结合部, 这是形成黄流组下部大型富砂海底扇的最重要的条件. 其发现为青藏高原隆升和红河断裂带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并为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指出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