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7篇
系统科学   39篇
丛书文集   45篇
教育与普及   40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113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61.
目的 本研究通过光遗传学技术特异性激活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中脑腹侧被盖核投射至臂旁核多巴胺能通路(VTADA-PBN),探究该通路在丙泊酚麻醉苏醒中的作用。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hR2+Light on组、ChR2+Light off组、mCherry+Light on组和mCherry+Light off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经尾静脉以11mg·kg-1剂量进行丙泊酚麻醉诱导,以48 mg·kg-1·h-1剂量麻醉维持30 min,记录翻正反射消失(LORR)和翻正反射恢复(RORR)时间;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验证病毒注射部位;通过在体脑电(EEG)记录麻醉诱导和苏醒期间的皮层脑电变化。结果 光遗传学激活VTADA-PBN通路,LORR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ORR时间缩短(P<0.001);与mCherry组相比,ChR2组VTA中c-Fos蛋白表达明显更高(P<0.001);EEG结果显示:RORR期间,光激...  相似文献   
962.
人乳头瘤病毒假病毒可广泛应用于中和抗体鉴定和疫苗免疫性评估等研究.本研究对多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生产HPV假病毒的方法进行了深入优化,结果显示不同的HPV结构蛋白表达质粒转染比例对于假病毒生产效率有显著的影响,HPV主要结构蛋白L1的表达水平是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L2表达质粒的用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假病毒的生产,而报告质粒的用量对假病毒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综合比较显示,在该体系中L1和L2表达质粒和报告质粒以合适比例(如1:1/10:1/2)进行共转染可获得更为理想的生产效率.本研究同时也在293FT细胞中对磷酸钙转染方法进行了优化,通过磷酸钙与质粒用量的交叉配比试验获得了较优的转染条件.通过优化,建立了更为高效的HPV假病毒大量制备方法,在HPV16、HPV18、HPV6、HPV11假病毒生产中的应用结果显示较原方法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本研究为HPV假病毒中和实验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63.
四川省甘孜州温泉资源分布、成因及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了充分利用四川省甘孜州温泉旅游资源的观光和康体休疗价值.方法 运用旅游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以及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对四川省甘孜州温泉资源的区位特点、交通空间分布、旅游区划分布、温泉出露的构造部位和地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碰撞接触带内高温温泉及沸泉和碰撞接触影响地带中低温温泉有着不同的形成机理.结论 地质构造对温泉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而温泉所处的交通区位、旅游区位则制约其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64.
硅纳米线热传导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硅纳米线的热传导性能,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作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温度区间(800~1 500 K)内截面形状为正方形的纳米线的导热系数要比体态硅小2个量级,且随着温度的上升,导热系数随之下降;当模拟温度固定时,导热系数随着纳米线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并趋于一个收敛值;同时当纳米线的截面面积增加时,导热系数也随之增加;当纳米线表面存在缺陷时,其热传导系数小于无缺陷纳米线的值.  相似文献   
965.
研究了2种营养液、3种化学诱导物、6种基物以及微生态条件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僵菌分生孢子在0.01%YEM、1%1/4SDY培养基中附着胞形成率最高.在1×106 ~5×106 mL-1的孢子浓度下,接种4 mL 0.01%YEM,同时在(26±1) ℃、pH7.0、先黑暗后光照培养条件下最有利于附着胞形成.不饱和脂肪酸对附着胞的形成有诱导作用或抑制作用.基物的表面结构、疏水性以及硬度与附着胞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66.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菌群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贡嘎蝠蛾(Hepialus gonggaensis)幼虫是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的优势寄主.研究贡嘎蝠蛾幼虫肠道菌群,对研究蝠蛾的营养生理,提高幼虫成活率,进而人工培殖冬虫夏草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以四川康定采集的贡嘎蝠蛾为实验材料,对贡嘎蝠蛾幼虫的肠道细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贡嘎蝠蛾肠道细菌都属低温菌,最适生长温度15 ℃,在15 ℃培养2 d后才长出典型菌落.从肠道中分离纯化出12个不同菌群,其中优势菌群为葡萄球菌,菌群数量为2.05×109 mL-1,检出率100%,应为幼虫肠道中的常住菌群,其它菌群检出率均低于50%,可能为肠道中的过路菌群.生化鉴定大多数菌群的符合值都较低,这与蝠蛾生活于高海拔高寒地区,其肠道微生物与常见微生物菌群有较大差异一致.  相似文献   
967.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聚乳酸/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将聚乳酸与无机纳米粒子通过复合改性,能够明显提高复合材料各方面的性能,从而扩展了聚乳酸的应用范围。聚乳酸/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层状硅酸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另一类是无机纳米刚性粒子,主要包括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镁、氧化锌等氧化物。介绍了两类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原位聚合法、共混法和溶胶凝胶法,阐述了无机纳米粒子的添加对聚乳酸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结晶性能、降解性能、流变性能和气体阻隔性能的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希望通过加入具有一定特性的纳米粒子,制备出特定功能的聚乳酸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968.
以含锌烟尘、贫杂碳酸锌矿及硅酸锌矿为原料进行强碱浸取,分别得到相应的最佳浸出条件为:NaOH浓度分别为6mol/L、6mol/L和8mol/L,温度均为90℃,浸出时间分别为120min、120min和240min,液固比分别10∶1、10∶1和8∶1,颗粒直径均为100~160目,搅拌速率分别为300r/min、450r/min和450r/min,锌浸出率接近85%,甚至超过了90%;以几种典型的氧化型含锌废料为原料,浸出前属于危险固体废物,但经过碱浸处理后,浸取渣为一般固体废物,实现了无害化.  相似文献   
969.
针对传统方法在金属建筑反射干扰严重情况下无法实现海岸线精确检测问题,本文在分析海岸线边缘特有散射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统计和散射特性的海岸线边缘检测方法。该方法分别以似然比和体散射功率比值检测子检验窗口相邻区域统计和散射特性的不同,并通过模糊集方法融合两个检测子。在由提出的检测子实现粗岸线检测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边缘能量图的快速活动轮廓模型对岸线进一步精细化。对大连海岸区域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图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算法有效减少了强金属建筑干扰和不同海况区域导致的虚假岸线边缘,实现了精确的海岸线检测。  相似文献   
970.
洋中脊玄武质岩浆中早期结晶产物: 高Mg#橄榄石常捕获有早期熔体, 从而形成熔体包裹体. 这些熔体包裹体记录了岩浆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 本研究获得的东太平洋海隆(EPR) 13°N附近5个站位玄武岩具有很小的K/Ti (0.07~0.12), Tb/Lu (1.72~1.84), Sm/Nd (0.310~0.332)变化范围和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 说明亏损上地幔源区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 结合前人的Sr和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玄武岩未经受明显的洋壳混染作用. 通过对校正橄榄石分异和“铁丢失”作用后获得的65个初始熔体包裹体组成分析, 表明这些熔体包裹体具有较寄主玄武岩高的MgO含量, 因此, 可能是寄主岩浆早期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 从而能够指示岩浆较早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寄主玄武岩尚处于橄榄石+斜长石共结结晶阶段, 但熔体包裹体具有较寄主玄武岩更高的CaO/Al2O3比值, 且该比值与MgO正相关和Na2O负相关的事实表明寄主玄武岩经历了较高压下的单斜辉石结晶分异. 同时, 根据单斜辉石结晶和熔体包裹体液相线组成计算其平均结晶压力为(0.83±0.25) GPa, 说明这些熔体包裹体平均捕获于洋底以下~24 km左右的上地幔中. 熔体包裹体的Ca8/Al8, Na8与Fe8 之间良好的负相关性, 及其明显高于寄主玄武岩的Ca8/Al8, Na8, Fe8和K/Ti变化范围, 显示这些熔体包裹体形成于不同熔融程度和深度的岩浆混合作用. 另外, 根据寄主玄武岩和熔体包裹体Ca8/Al8, Na8, Fe8和K/Ti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 这些玄武质岩浆仍需要在洋壳中经历其他组成端元的岩浆混合作用. 由此可见, 洋中脊玄武岩斑晶内熔体包裹体组成的多样性并不都反映岩浆在洋壳内的混合和结晶作用, 形成于上地幔压力下的橄榄石中熔体包裹体不能直接与其他矿物斑晶中熔体包裹体共同用于指示洋壳内的岩浆过程. 本次高Mg#橄榄石中熔体包裹体研究证明东太平洋海隆下部地幔中的确存在不同来源深度和熔融程度的岩浆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