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针对泰来县处于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区的实际,本文阐述了影响本地区植树成活及保存率的六个方面主要因素,提出了十种抗旱造林新方法、十项保活措施及十条工程防护对策,对当前开展的"建生态市、创园林城"活动的具体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推广意义和较强的实用性、指导性。  相似文献   
162.
本文作者紧密结合黑龙江省气候寒冷的实际,对全省果树进行了初步区划,并提出了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对促进林农增收致富、改善环境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3.
张坤 《科技信息》2010,(30):I0315-I0315
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直接影响到沥青路面在使用中顺畅、舒适性能,本文分析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因素提出提高平整度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4.
通过对VLAN技术的简单描述,给出了一个用目前流行的VLAN技术解决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5.
有效提高油松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采用容器苗造林是加速培育森林资源的好途径之一。如何科学合理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本文作者从生产实际出发,给出了有效提高油松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关键技术,对推进本地区林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6.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实现退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总体目标,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在发展产业、落实政策、依靠科技等方面,对退耕还林与农民致富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7.
在高速公路管理者和出行消费者的理性"经济人"条件下,高速公路单独的零收费政策可能会导致交通堵塞、道路拥挤,不能实现社会总效用的增加。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有限资源可以公平、合理地被使用,并且双方可以同时实现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8.
冰结构蛋白是具有热滞效应、冰晶形态效应和重结晶抑制效应的蛋白质.介绍了最近的抗冻蛋白的分类,植物冰结构蛋白作用机制,植物冰结构蛋白与其它病程相关性蛋白或酶的同源性,冰结构蛋白与冰晶间的相互作用,热滞效应和抑制重结晶作用,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9.
络合吸附剂脱除FCC汽油中硫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过渡金属离子Ag+,Cu+,Co+,Ni+的络合吸附剂Ag-SiO2,Ag-A12O3,Ag-Y,Cu(Ⅰ)-Y,Co-Y,Ni-Y,分别在氮气和氦气环境中、450℃条件下,对Cu(Ⅱ)-Y进行了自动还原处理,制备了Cu(Ⅰ)-Y和Cu(Ⅰ)-Y(N2)吸附剂.在固定床吸附器上,常温、常压下考察了吸附剂对汽油模型化合物MLO-1(正庚烷中含噻吩硫2 000 μg/g)的脱硫效果和模型化合物中芳烃(甲苯)对Cu(Ⅰ)-Y吸附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Cu(Ⅰ)-Y对硫的破点吸附量比Cu(Ⅰ)-Y(N2)高出近1.5倍;吸附剂对硫的破点吸附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Na-Y,Ni-Y,Co-Y,Ag-Y,Cu(Ⅰ)-Y;Cu(Ⅰ)-Y处理不含芳烃模型化合物MLO-1时,每100 g吸附剂硫的破点吸附量为4.6 g,处理含芳烃模型化合物MLO-2(正庚烷中含噻吩硫2000 μg/g、含苯1%)时,每100 g吸附剂中硫的破点吸附量为1.8 g.  相似文献   
170.
张坤  王达  崔蕊 《科技信息》2007,(26):62-62,72
可穿戴式计算机是新一代个人移动计算系统和数字化产品,应用潜力巨大,也是"计算机应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必然产物。本文介绍了可穿戴式计算机的特点、功能、技术以及重点介绍了无线网络采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