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7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打非治违"工作要求,严厉打击烟花爆竹领域非法违法经营、储存、燃放等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自2021年1月4日以来,岳麓区应急管理局联合各街道(镇)公共安全办,深入坪塘、洋湖、含浦等街镇开展烟花爆竹"打非治违"排查整治行动.  相似文献   
82.
为提升交通流预测精度,深层次地挖掘交通流数据的时空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的城市交通网格集群流量预测模型。将所获得的网约车轨迹数据集网格化;考虑人为确定集群个数对结果的影响,用贝叶斯信息准则进行参数估计确定集群数,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对交通状况相似的网格进行聚类得到不同交通网格集群;利用集群内部交通网格的输入时间序列的相互影响设计多对多模型,构建Bi-LSTM模型预测不相交集群上的流量;以经典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A)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验证,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动态时间规整(DTW)这四类评价指标对预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验证基于Bi-LSTM模型的城市交通网格集群流量预测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MLRA模型和Bi-LSTM模型对城市交通网格集群流量的预测值小于真实值,早高峰时段尤为明显;各交通网格集群的交通状态态势相似,集群的簇内相关性较强,两类模型均可实现较好的流量预测效果,Bi-LSTM表现更优; MLRA和Bi-LSTM预测模型的精度MAE、RMSE、MAPE分别为3.2011、4.4009、0.3187,3.0687、4.2943、0.3045,Bi-LSTM与MLRA相比,模型精度分别提高了4.14%、2.40%、4.46%,说明所构建的Bi-LSTM交通流网格集群流量预测精度高、误差低,要优于MLRA模型,表现出较好的泛化性能; MLRA和Bi-LSTM的DTW结果分别为52938.6356、54815.1055,构建的Bi-LSTM模型较MLRA模型各自工作日和节假日时间序列相似性DTW结果提高3.42%,表现出更好的鲁棒性。利用城市交通流量的特点和交通轨迹数据网格化的优点,基于Bi-LSTM模型的城市交通网格集群流量预测与MLRA交通流量预测模型相比,具有精度高、误差低的特点。同时,DTW指标方面,基于Bi-LSTM对城市交通网格集群流量模型与真实流量变化趋势一致,表现出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83.
针对基于欧进萍谱的非黏滞阻尼结构随机地震动响应分析比较繁琐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简明封闭解法。首先,工程应用时指数型核函数卷积形式所表示的非黏滞阻尼模型不易获得简明解,故而提出其等效的微分型本构关系;其次,利用欧进萍谱基于白噪声的滤波方程和非黏滞阻尼结构的微分型本构关系重构非黏滞阻尼结构的地震动方程;最后运用复模态法,获得非黏滞结构位移及速度等响应的方差和0-2阶谱矩的简明封闭解。对一算例运用新方法与虚拟激励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封闭解是正确、高效的。  相似文献   
84.
对钢梁与PEC柱半刚性连接组合结构进行抗震性试验研究,共设计了4榀不同连接类型的整体框架试件。通过施加低周水平反复荷载,研究钢梁与PEC柱组合结构的协同工作性能,分析端板厚度、角钢设置、螺栓间距等因素对整体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组合结构屈服机制符合"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要求,梁顶翼缘变形严重并形成塑性铰,柱根部鼓曲进入塑性。增加端板厚度和减小螺栓间距可以增大转动延性、提高承载极限、改善初始刚度;各框架延性性能良好,其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2.6,且端板连接的框架延性高于角钢连接的框架;等效粘滞阻尼系数he的数值在0.84~1.14之间,各框架抗震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