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42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757篇
系统科学   2081篇
丛书文集   338篇
教育与普及   531篇
理论与方法论   561篇
现状及发展   29154篇
研究方法   17篇
综合类   18616篇
自然研究   2187篇
  2016年   451篇
  2014年   452篇
  2013年   847篇
  2011年   2889篇
  2010年   589篇
  2009年   928篇
  2008年   755篇
  2007年   777篇
  2006年   816篇
  2005年   1110篇
  2004年   2919篇
  2003年   2360篇
  2002年   1873篇
  2001年   1340篇
  2000年   703篇
  1999年   1025篇
  1998年   1027篇
  1997年   1106篇
  1996年   618篇
  1995年   536篇
  1994年   821篇
  1993年   1222篇
  1992年   1044篇
  1991年   970篇
  1990年   936篇
  1989年   682篇
  1988年   625篇
  1987年   606篇
  1986年   630篇
  1985年   668篇
  1984年   618篇
  1983年   529篇
  1982年   704篇
  1981年   752篇
  1980年   813篇
  1979年   1043篇
  1978年   997篇
  1977年   1005篇
  1976年   909篇
  1975年   870篇
  1974年   596篇
  1973年   937篇
  1972年   1011篇
  1971年   943篇
  1970年   907篇
  1969年   899篇
  1968年   863篇
  1967年   721篇
  1966年   578篇
  1965年   50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n the fast evolving field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where size and shape are crucial in deciding the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nanomaterials,the understanding of size and shape dependent behavior is of direct relevance to device applications.Present study reports the synthesis of Au nanorods with well controlled aspect ratios,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aspect ratio on the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 activity using crystal violet(CV) as the probe molecule.The influence of pH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reducing agent and Ag ions in controlling the aspect ratio of gold nanorods are also investigated.The structur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synthesized sample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and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he nonlinear optical(NLO) transmission of the Au nanorod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open aperture Z-scan technique revealed the absorption saturation followed by an optical limiting behavior,which may fi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optoelectronic nanodevices.  相似文献   
992.
频变系统特征问题及其灵敏度分析的扩阶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振动系统的物理矩阵(刚度矩阵和/或质量矩阵)是频率的函数时,该特征问题就变为非线性特征问题.由于振型的非正交性,使得非线性特征问题及其灵敏度分析存在困难.针对可展成幂级数形式的非线性特征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初始系统矩阵的扩阶来使原非线性问题线性化的扩阶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由于在线性化过程中未引入任何误差,因而是精确的;可适用于强非线性特征问题;可求得系统的所有特征值及其灵敏度.数值示例表明,该方法虽很简单,但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993.
大型轧机主传动系统在线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套用于大型轧机主传动的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对扭矩采用间接监测法,既达到了监测扭矩的目的,又避开了轧机恶劣的工作环境,其中的剩余寿命预测有助于实现基于状态的预测性维修,这对保证轧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灾难性事故发生,减少停机损失,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4.
汶川震区地震动三维地形效应的谱元法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三维波动弹性动力方程推导了谱元法算法,并考虑三维真实地形及介质的衰减特性,基于并行计算环境采用谱元法和ASTER DEM模型对5.12汶川地震动的地形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陡峻地形对地震波两个水平分量的影响要大于对竖向分量的.震中附近区域的PGA最大值为671 cm/s2,高PGA区多分布于山顶及山脊区域.与...  相似文献   
995.
大坝下游水体溶解气体浓度超饱和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坝泄水建筑物过流水体强烈掺气容易导致下游水体中溶解气体(TDG)浓度超饱和,使下游一定水深处的水生生物遭受气泡病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大坝水垫塘内强紊动水体的气液传质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对国内外TDG浓度超饱和模型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分析总结了TDG输运方程、气液双流体模型、气泡界面传质系数、传质面积、气泡直径、掺气浓度和有效饱和浓度等的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其突出的问题是对气泡动力学认识不够,气泡数量、气泡聚并与破碎、气泡尺寸、气含率和气泡速度的求解仍存在诸多假设和尚需实验验证的系数.预测模型发展受到湍流模型、气泡表征方法和TDG输运方程的限制.本文为更好地完善水体TDG浓度超饱和模型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96.
介绍了现场总线的结构、技术特点以及与DCS相比具有的优势.对现场总线在电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讨论,对于现场总线在电厂中的应用前景阐明了看法.  相似文献   
997.
液流通过节流孔的流场结构的数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液压控制阀的动态特性,对从初始稳定流开始的液流通过节流孔的过渡过程进行了数值解析计算。对压力差分别为成倍增加、减少至零、反方向阶跃变化3种情况下的管内液流的过渡过程进行仿真,作出了流场随时间变化的流线图。用数值计算结果来研究流场结构及变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8.
重金属镉对花背蟾蜍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镉质量浓度在0.0015,0.0300和0.1500mg/L时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镉能缩短花背蟾蜍蝌蚪50%出膜时间,但对蝌蚪最终孵化率没有影响;镉能影响蝌蚪的生存率,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同时各质量浓度水平均导致蝌蚪头部泡状膨大、‘S’型尾和体形奇小(为正常体长的0.50~0.67)等,致畸率0.1500 mg/L质量浓度水平最高(2.25%),0.0300 mg/L水平次之(2.00%),0.0015 mg/L水平最低(0.50%)。  相似文献   
999.
水泥土环境中粉煤灰水化与活性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泥—粉煤灰与土充分拌合条件下,经过初级和次级2个过程形成水泥土固结体。粉煤灰的活性效应较之形态效应和微集料效应对水泥土强度的贡献是显著和持久的。活性激发剂———粉状硅酸钠溶出的OH-对粉煤灰网络聚合度比较高的“硬壳层”有腐蚀作用,同时硅酸钠水解产生的SiO32-在水化环境中可阻止水化硅酸钙生成过多而沉积在粉煤灰表面。通过构建粉煤灰在水泥土环境中的水化模型及SEM、力学性质等测试手段,分析了粉煤灰的水化与固结特性。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测定,得出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MPP)是提高玻璃纤维与聚丙烯树脂界面剪切强度的关键因素,而偶联剂的变化对体系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较少,用仪器分析证实了酸酐基团与玻璃纤维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当界面存在改性聚丙烯时,应选择A-174TM硅烷偶联剂处理增强聚丙烯的玻璃纤维,而不是传统的A-1100TM硅烷偶联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