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54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采用心理测量学和统计学原理及方法研究了工科大学生的图书馆焦虑现象。结果表明,工科大学生总体上存在低度图书馆焦虑现象,其中有20.93%的学生无图书馆焦虑现象,37.56%的学生有低度图书馆焦虑现象,41.51%的学生有轻度图书馆焦虑现象;工科大学生在5个维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图书馆焦虑现象,其中在检索维度上焦虑程度最高,在舒适性维度上焦虑程度最低;工科大学生的焦虑程度与性别无关,知识维度和检索维度的焦虑程度分别与年级和外语语种差异显著,低年级学生和小语种学生的焦虑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在测量大坝、桥梁等建筑物的形变过程中,常需要采用微小位移测试技术.传统的测试方法难以实现在成本和维护费用较低、定标过程较为简单的前提下保证较高的测量精度.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支持向量机和相干平均去噪的大坝微小位移检测方法.首先通过自行研制的图像采集卡获取测量所需图像,然后用相干平均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最后用支持向量机进行进一步去噪,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在低成本、低维护费用、定标过程较为简单的情况下使测量精度满足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3.
绿色电解质[BMIM]HCO3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物化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N-甲基咪唑为原料合成了[BMIM]HCO3室温离子液体, 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相关物化性能, 如密度、表面张力、黏度、电导率和电化学窗口等, 并考察了该离子液体的溶剂性能. 实验发现, 该离子液体作为电解质, 其电导率较高, 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 电化学窗口为3.3 V, 密度、表面张力、黏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该离子液体与多数常规溶剂互溶, 并对金属氧化物具有较高的溶解度, 为在离子液体中直接电解金属氧化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型二氧化钛基建筑材料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钛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质, 20世纪初开始应用于颜料和遮光剂. 1972年, 研究者发现了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质, 其应用领域拓展至空气净化及灭菌领域. 此后, 研究者将二氧化钛与建材结合, 开发出新型的功能建材, 包括功能陶瓷、玻璃、水泥等. 该二氧化钛基建材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灭菌、自洁净、防雾、装饰以及建筑降温等领域. 二氧化钛基建材可兼具建筑及其他功能,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综述了二氧化钛基建材研究及应用的进展, 提出了今后研究应以提高其稳定性、光活性等方面为主.  相似文献   
5.
使用复杂性和非线性方法研究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信号时序和结构中的规律, 对揭示心血管调节的潜在规律和生理本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而研究适用于短时HRV信号的方法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根据HRV信号方向信息的特点, 提出了符号序列的熵分析(sign series entropy analysis, SSEA)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实际HRV信号的分析. 结果显示, SSEA方法能从短时HRV信号中敏感地检测出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变化, 并且受信号噪声和非平稳性的影响较小, 为临床HRV信号或其他复杂生理信号分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     
吴新智 《科学通报》2009,54(19):2847-2847
今年是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发现80周年. 北京直立人的第一件化石出土于1921或1923年, 1926年在运往瑞典的标本中鉴定出一枚属于人类的前臼齿从而使其出土地周口店闻名于世, 1927年发现了1枚保存完好的臼齿, 由此提出Sinanthropus pekinensis这个新属新种, 中译为中国猿人北京种, 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第1个完整的头盖骨, 与爪哇猿人并立为当时已知的最初人类, 1931年, 从这个遗址出土的石片被鉴定为人工制造的工具, 一些遗物被鉴定为人类用火的余烬, 更坚实地确立了这种古人类在人类进化上的重要地位. 1959年东非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发现170多万年前的石器, 大大地延长了人类历史的记录, 北京直立人不再是最早的人类. 但是由于这个遗址不但出土了大量的人类化石, 还伴存有丰富的石器、用火遗迹、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 20世纪80年代应用新技术测年进一步认识到古人类在这个遗址生活的时间跨度很大, 所有这些与众不同之处使它的研究价值在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仍然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Chk1防止DNA损伤的S期肿瘤细胞进行异常的有丝分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在p53失活的肿瘤细胞中DNA甲基化试剂引发的DNA损伤对于细胞周期的影响, 我们将同步化在G1, S和G2/M期的HeLa细胞分别进行甲磺酸甲酯(MMS)处理. MMS的处理结果表明, 各个时相的细胞周期进程均发生延迟或阻滞, 其中S期细胞对药物最为敏感. 进一步的分子机理研究表明, 3个时相中ATM-Chk2和p38 MAPK通路均被激活, 但是Chk1仅在S期中被活化, 提示Chk1特异地参与了S期的DNA损伤检查点(DNA damage checkpoint)或者DNA复制检查点(DNA replication checkpoint)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确定Chk1在S期的检查点功能, 用专一的小分子抑制剂抑制Chk1的磷酸化, 发现被MMS处理的S期细胞能在未完成复制的情况下进行异常的有丝分裂, 提示Chk1主要是在HeLa细胞S期的DNA损伤检查点而不是DNA复制检查点发挥其作用. 另外, 本研究还检查了参与G2/M期进程的cyclin B1的表达变化情况. 在MMS处理的S期细胞中, cyclin B1表达量不能上调; 而在加入Chk1抑制剂处理后, cyclin B1则有所增加. 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DNA损伤S期细胞在Chk1失活时进入异常有丝分裂的推论. 研究结果表明, Chk1是MMS诱发的HeLa细胞S期DNA损伤检查点的专一性的重要蛋白激酶; 当MMS引发DNA损伤后, 上游蛋白激酶对Chk1进行磷酸化, 从而激活了S期的DNA损伤检查点, 阻止细胞进入G2/M期. 由于这一过程不依赖于p53的活性, 因此Chk1有可能作为p53失活的肿瘤细胞的药物靶标.  相似文献   
8.
应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月球撞击坑进行自动识别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岳宗玉  刘建忠  吴淦国 《科学通报》2008,53(22):2809-2813
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强大的分类方法, 它首先将影像分割成许多对象, 从而可以计算这些对象的许多特征值并实现对事物的识别. 然而, 这种方法目前还没有应用到月球科学研究中, 在这篇文章中尝试性的应用这种方法对月球表面的撞击坑进行了自动识别, 并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 撞击坑是月球表面最主要的特征, 它对月球地质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在月球科学研究中,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应用撞击坑的分布密度估计月表地质年龄, 因而对撞击坑进行正确的识别是必要的. 然而对撞击坑进行手动识别是很低效的, 这就促使寻找一种高效的自动识别方法. 描述了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在月表反射率影像上对撞击坑进行自动识别. 在这种方法中, 根据大小、形状、色调以及各层权重首先把影像分割成许多对象, 并用特征值“相邻对象的对比”从月球影像上鉴别撞击坑, 然后把属于同一类的相邻对象进行合并; 除了几个大型撞击坑外, 每个撞击坑都已经成了独立的对象. 为了剔除撞击坑类中的辐射线, 特征值“长宽比”被进一步用来识别撞击坑. 最终的结果输出到ArcGIS中对大型撞击坑进行了人工修正, 并经统计得到了月表撞击坑的个数.  相似文献   
9.
饶志国  贾国东  朱照宇  吴翼  张家武 《科学通报》2008,53(17):2077-2084
中国东部较高空间分辨率表土总有机质(TOC)碳同位素, 以及从中抽提的来自陆生高等植物的具有明显奇偶优势的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 具有一致的空间变化趋势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两者都在北纬31°~40°之间较为偏正, 而在该区域以北和以南都较为偏负, 这一结果与中国东部表土植硅体碳同位素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共同指示了中国东部地区北纬31°~40°之间区域的水热组合条件较适合C4植物的生长. 来自华北同一研究地点相同植被类型(草地)下的12个表土, 其总有机质碳同位素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变化幅度都很小, 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很稳定. 这些研究结果说明, 在中国东部地区, 表土TOC碳同位素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可以同等有效的作为上覆植被中C3/C4植物比例的指示器. 同时, 中国东部表土两类碳同位素的对比表明, -22‰和-32‰可以作为纯C4和纯C3植被下表土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的端元值(C27, C29, C31加权平均值)而应用于估计历史时期C4植物的相对生物量贡献.  相似文献   
10.
柳江人头骨化石的CT扫描与脑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秀杰  刘武  董为  阙介民  王燕芳 《科学通报》2008,53(13):1570-1575
柳江人头骨是迄今在中国华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 因颅腔的内面附有坚硬的钙质胶结物, 无法获取清晰的颅内模, 以往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头骨的外表面. 采用高分辨率CT机对柳江人头骨进行了扫描及三维重建, 获取虚拟的柳江人颅内模及脑的形态特征的数据, 为其在人类进化上的地位提供新的信息. 通过与和县, 周口店(ZKD), KNM-WT 15000, Sm 3, Kabwe, Brunn 3, Predmost等化石人类及现代人颅内模的比较, 显示柳江脑多数特征与现代人相似,如长而宽的脑型, 额叶宽阔饱满, 脑较高, 顶叶加长; 少数特征与现代人不同而似早期人类,如枕叶后突程度较现代人显著、小脑半球较现代人收缩. 对虚拟颅内模的测量显示柳江人的颅容量为1567 cc, 位于晚期智人的变异范围而远大于现代人的平均值. 柳江人脑的发育程度与晚更新世晚期人类最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