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影响电极稳定性的问题,研究了0.1mol·L-1的Na2SO4溶液中以5×10-3 A·cm-2恒电流电解300h后Ti/Sb-SnO2电极表面状态的变化,同时采用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和X射线衍射检测了该表面的状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检测了电解后溶液中的金属含量。结果表明:经长时间电解后的Ti/Sb-SnO2电极表面出现了氧化物层局部溶解及脱落的情况;电解完成后的溶液中检测到Sn元素;电极表层的物质仍为Sb-SnO2,但衍射峰强度有所降低,Ti峰强度大幅度升高。由此推测,表层氧化物层的溶解、局部区域的脱落以及基底与表面层之间的钝化可能是造成Ti/Sb-SnO2电极在长时间使用后失稳的主要原因。该结果可为改善Ti/Sb-SnO2电极表面形貌、提高表层氧化物负载量和电极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原位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吡咯与苯甲醛,对二甲氨苯甲醛,香草醛及对硝基苯甲醛反应生成聚吡咯甲烯类聚合物过程中的合成反应机理。研究表明,聚吡咯甲烯的合成反应为一零级反应,其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酸度有关,而与吡咯和醛的浓度无关,苯环上吸电子基团的存在有利于聚合反应的进行,较大空间位阻基团的存在则使聚合反应的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3.
Ni掺杂中孔TiO2的合成及其光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Ni掺杂中孔TiO2光催化剂,其吸收光谱阈值红移至500nm,500℃焙烧后依然保持中孔结构.喇曼光谱证实,这种催化剂具有锐钛矿晶型.在Na2S/Na2SO3复合牺牲剂体系下,对Ni掺杂中孔TiO2和Ni掺杂颗粒TiO2两种催化剂的产氢活性进行了考察,发现前者比后者提高了近1倍。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盐废水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等处理难题,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一种新型钛基体亚氧化钛电极——Ti4O7电极,对该电极性能进行全面评价,解释电极的失效机理,并将其应用于高盐体系下的有机物电催化降解过程,考察不同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i4O7电极具备丰富的孔洞结构、较高的析氧过电位、优异的导电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高盐体系下,电流密度的提高会促进酸性红G染料降解,但单位能耗会显著增加;含盐量和pH值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甚微,这也得益于亚氧化钛材料电极的稳定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5 mA/cm2、含盐量为1%、初始pH值为8.5时,降解效果最佳,120 min内脱色率为99.91%,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为71.88%。Ti4O7电极在高盐废水的电化学处理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M/Ti-MCM-41光催化剂的制备及产氢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钛酸四丁酯为钛源,溴代十六烷基吡啶为模板剂,合成了具有中孔结构的Ti—MCM-41,并对其进行了第4周期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负载.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表明,负载金属氧化物后得到的M/Ti—MCM-41的吸收光谱较Ti—MCM-41发生了明显的红移.产氢实验结果表明,在300W高压汞灯照射下,M/Ti—MCM-41的产氢活性较Ti—MCM-41有明显的提高,前者的产氢速率最高可达后者的5.78倍.  相似文献   
6.
为拓展TiO2吸附去除水中氟离子的pH适用范围,通过原位水解掺杂法制备出Ca2+和Mg2+改性的TiO2纳米颗粒材料TiO2-Ca和TiO2-Mg。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氮气吸脱附曲线、Zeta电位分析等表征显示,成功合成了改性的锐钛矿相TiO2,并且TiO2-Ca和TiO2-Mg的等电点分别提高到了4.51和5.08。将合成的改性TiO2应用于水体低浓度氟离子的吸附去除,结果表明:TiO2-Ca和TiO2-Mg对水体氟离子的吸附可以在2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容量分别达到22.51 mg·g-1和20.87 mg·g-1,吸附的适用pH范围分别拓展到了5和6,其沉降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都较未改性的TiO  相似文献   
7.
芬顿反应作为一种高效的高级氧化技术,可以通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种无选择性地将水中的有机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完全矿化去除。传统的芬顿反应过程会产生大量铁泥等固体废弃物沉淀,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深入论述了芬顿反应过程中铁泥的产生原理,主要是由于Fe2+催化H2O2产生羟基自由基之后,自身被氧化成Fe3+而失去催化活性并从反应体系中沉淀作为固体废弃物排出。为使芬顿体系维持持续高效的催化性能,减少铁泥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大量的研究采用向芬顿反应体系中引入富电子材料来促进Fe3+向Fe2+的转化,包括零价铁、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羟胺、醌氢醌类、有机酸类和硼等。这些富电子材料在芬顿反应过程中能够为Fe3+还原提供电子,促进Fe3+/Fe2+循环,提高芬顿反应效率,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本文...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红外传感器对各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响应系数不同,导致难以对特定空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气相浓度进行定量监测的难题,通过构建在线测试系统,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结果对红外传感器测试数据进行校正,以获得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传感器上的响应系数,用于校正传感器对特定有机物的定量监测值。分别利用气相色谱和红外传感器同时在线测试了核电安全壳检修期间主要的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甲苯、二甲苯和十一烷6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气相浓度,并使用气相色谱测定值与传感器测定值进行计算,获得了各挥发性有机物的红外传感器校正系数,所得校正系数在不同的浓度下对同一物质恒定。在应用中,将相应有机化合物的校正系数乘以红外传感器测试值即可得到该有机化合物在气相中的真实浓度值,同时根据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爆炸下限值,得出红外传感器监测的密闭空间内挥发性有机物安全浓度的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9.
10.
水垢的电化学去除工艺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研究了电子水处理过程中的阻垢及除垢过程.研究表明,对于硬度大于300 mg·L-1(以CaCO3计,下同)的高硬度水样,先用7 V的高电压进行阻垢处理,当其硬度降至130 mg·L-1以下后,改为5 V的低电压进行除垢处理.以此种方式运行,可用较低的能耗,在保证换热器表面无水垢析出的前提下去除水中超过90 %的成垢离子.扫描电镜图片显示,电子水处理技术对所形成水垢的晶型有一定的影响,未经过电子水处理形成的水垢呈现方解石晶型,而经过电子水处理形成的水垢呈现文石晶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