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证明,出露在新疆东昆仑阿其克湖西南畔的一套超镁铁-镁铁岩组合属于上俯冲带(SSZ)型蛇绿岩的一部分,可能形成于弧前或弧后盆地,文中将其称为"阿其克湖蛇绿岩".根据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认为该蛇绿岩可能形成于前泥盆纪,区域上出露的晚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地层不整合覆盖在其上,即蛇绿岩是作为前泥盆系基底出露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十二名师生从1975年3月起在大连化工厂结合合成车间4号水洗塔的改造任务进行毕业实践。在厂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学习外地化肥厂水洗塔的改造经验;通过蹲点劳动,在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和工人师傅一起改造的4号水洗塔已于7月16日正式投产。改造后,4号水洗塔的生产能力、吸收效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塔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材料也容易解决。 用水吸收CO2 是一个物理吸收过程。采用工业上的操作条件,吸收速度主要为CO2通过液相的扩散阻力所控制。由于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吸收过程的液、气比大,因此,水洗塔的生产能力往往…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湖近10年来湖面急剧上涨与冰川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化了1976~2010年间,特别是2000~2010年间西藏色林错、错鄂及班戈错的湖面面积及湖面海拔高度变化,分析了不同补给方式对湖面变化的影响,为最近10年青藏高原中东部气候变暖所致冰川加速消融提供了新证据.结合差分GPS实测湖面海拔、数字高程模型(DEM)及不同时相(1976~2009年)湖面面积的遥感解译,研究提出:(1)近40年来色林错湖面海拔高度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976~2000年,色林错湖面海拔缓慢上升4.3m,平均0.18m/a;2000~2010年,湖面急剧上涨8.2m,平均0.82m/a.与色林错近10年湖面海拔的快速增长对比,错鄂和班戈错的湖面上升趋势缓慢且平稳.(2)1976~2009年间,色林错湖面面积变化过程经历了平稳增长→加速增长→平稳增长的变化过程.湖面总体扩大656.64km2,增长幅度为39.4%,特别是1999~2009年间,湖面急剧扩大549.77km2,增长幅度为30.6%.根据气象数据相关性及湖水水位平衡分析,近期气温升高所致上游冰川的加速消融是色林错近10年湖面快速变化的主要因素--冰川融水直接导致色林错湖面上涨约8m,降水量的增加是影响湖面变化的次要因素;而主导班戈错湖面变化的因素是长期降水量的变化,气温的影响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山盆耦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造山带及其侧陆盆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二七 《科学通报》2004,49(4):370-374
造山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气候变化可形成两类河流系统, 一是垂直于造山带流动的横向河流, 二是平行于造山带流动的纵向河流, 它们分别将沉积物卸载于前陆盆地和侧陆盆地中. 侧陆盆地不仅比前陆盆地演化历史长, 而且可保存较完整的沉积记录. 新生代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以纵向河流为主, 由此形成了一系列侧陆盆地. 位于祁连山东、西两侧的兰州盆地和疏勒河冲积扇的演化与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构造变形以及气候演化是耦合的. 造山作用和侧陆盆地沉积之间的耦合关系也广泛发生在前新生代, 其中以秦岭造山带与松潘-甘孜三叠纪深海复理石侧陆盆地之间的耦合最具特色. 造山带、侧陆盆地以及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纵向河流间的耦合关系是大陆动力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二七 《科学大观园》2023,(14):70-71
<正>根据一项最新研究,由于人类抽取了过多的地下水,地球的自转轴正在向东倾斜。仅地下水这一个因素,就导致北极每年大致向俄罗斯的新地岛方向移动4.36厘米。在描述地球自转的时候,人们经常会用篮球来打比方:想象一个在手指上旋转的篮球,如果你的技巧足够高超、手指足够稳定,篮球就能保持平衡,绕着中心的轴旋转。  相似文献   
6.
王二七 《中国科技成果》2012,(17):F0003-F0003
5.12汶川8.0级大地震的发生引发了国内外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和时间的讨论。许多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地形形成于地壳的增厚,源于中央高原的下地壳受重力驱动向高原边缘的流动,始于1000~1500万年前,即著名的通道流模式。尽管一些地球物理资料证实高原下地壳很弱,足以流动,但是至今不清楚高原东部新生代的变形时间和变形量是否支持上述解释。汶川地震发生后,  相似文献   
7.
樊春  王二七 《自然科学进展》2004,14(10):1189-1193
滇西高黎贡山构成三江构造带的西边界,其新生代构造一般被认为是受南北向右行走滑运动的控制.而我们新近在其南段发现大量的南北向左行剪切构造形迹,剪切带近直立,宽度至少10km,切过山体内的各个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形迹正好分布在高黎贡山发生向南西转折之处,因此可确定该断裂带发生过较大规模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形成时间要比其右旋走滑运动晚,可能发生在晚新生代(<11Ma).根据这种认识,可以推测该断裂曾经是印度板块东边界断层-实皆断裂的一部分,后因地壳的旋转运动而被遗弃了.这个新发现对揭示高黎贡山新生代陆内变形特征,反演印度与欧亚大陆相互作用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人们意识到青藏高原东缘具有高度的构造活动性,这促使人们不仅关注该地区地震发生和发展及其灾害的防治还引发了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  相似文献   
9.
川西南新生代构造作用以及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过程.方法 川西南构造变形野外研究.结果 川西南山地的隆起破坏了四川原型盆地,大凉山中生代凹陷以及楚雄盆地原本可能是四川原型盆地的组成部分.川西南山地的隆升与两个背斜构造的形成有关:牛栏江背斜的形成造成川西南的隆起,始于北西一南东向挤压,是北西一南东向紫云一罗甸断裂的左行走滑引发的,该断裂是协调四川盆地顺时针旋转运动的主干断裂之一.结论 川西南隆起受控于两次构造事件,分别发生在晚古新世或渐新世,导致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楚雄盆地向西挤出.晚新生代,随着青藏高原沿鲜水河一小江断裂左行走滑断裂挤入扬子西缘,川西南发生北西一南东向挤压,由此形成大渡河背斜,与此同时,楚雄盆地沿小江断裂向南运动并位移至现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