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龙翠玲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2):34-38
采用样地调查法分析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林隙大小对林隙植物和更新的影O响结果表明: 林隙大小对林隙中树木密度、优势度、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和幼苗、幼树的空间格局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O林响隙中幼苗、幼树个体密度及种密度随林隙面积增大而迅速减小,成树的个体密度和种密度变化不O大大林隙中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明显高于小林隙O小林隙的更新苗多由小龄级的幼苗组成,而大林隙中幼树所占比例较大O不同树种在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相对优势度位序不同,大体表现为阳性树种在大林隙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度,而耐阴树种在较小的林隙中优势度较大O在大林隙( >200 m2 ) 和中等林隙( 100 ,... 200 m2 )中,各树种的幼苗、幼树均呈集群分布,而在小林隙( < 100 m2 ) 中则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Elman神经网络的林隙大小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林隙大小的时变性、不确定性,及林隙大小与其影响因素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采用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对林隙大小建立动态模型。在分析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结构特点、改进算法及训练过程的基础上,选择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内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云杉林为对象,建立了基于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林隙大小动态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对林隙大小的拟合仿真具有很高的精度,预测效果比较稳定。最后运用此模型预测了3种林分对应调查林隙被填充者完全取代的年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阔叶红松林是中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林隙是广泛存在于天然红松林里的特殊微结构,探究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和枯叶种类对林地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为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调节和红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椴树-红松林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的大、中、小林隙,以郁闭林分为对照,分别在林隙中心及对照土壤中埋置3种枯叶(椴树、红松、枫桦)分解袋后,分5次(61、123、147、458、519 d时)取回枯叶分解袋下0~10 cm土层土样,去除杂质并过筛后用于室内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土壤中香草酸含量。分析条件为柱温25 ℃,流速0.1 mL/min,自动进样,进样体积10 μL,检测波长280 nm。流动相A为色谱纯甲醇,流动相B为1%磷酸溶液,体积比及梯度洗脱方式为:0 min,VA:VB=30:70;15 min,VA:VB=50:50;20 min,VA:VB=55:45;30 min,VA:VB=60:40。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以及枯叶种类对分解后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及枯叶种类对土壤香草酸含量差异影响显著。林隙大小对土壤香草酸含量的影响不同,椴树枯叶分解后,小林隙、中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普遍高于大林隙;红松枯叶分解后,小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基本高于中林隙、大林隙;枫桦枯叶分解后,中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高于大林隙、小林隙。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隙大小、枯叶种类、枯叶分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香草酸含量影响显著。Post Hoc检验结果表明在椴树-红松林小林隙内,枯叶分解519 d时,枯叶种类对土壤内香草酸含量影响不明显,在椴树-红松林大林隙对照中,枯叶分解123 d时,枯叶种类对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弱于其他水平交互作用。【结论】为更好地维护椴树-红松林更新,应考虑林隙大小、枯叶种类及枯叶分解时间对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枯叶种类在某些分解时间和某些林隙中对土壤中香草酸含量影响不明显。因此,在分析香草酸含量变化时,需要考虑各影响因素各水平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现代控制理论选用结构控制能量和控制信号能量作为控制目标函数的LQR法,利用单对压电片对各种支撑条件下的板进行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讨论了压电片位置和大小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关于压电片位置和大小优化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红松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NH 4 N与NO-3 N两种形态氮素不同配比对红松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氮素处理降低了膜透性,提高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RuBP羧化酶活性、糖含量、光系统电子传递活性等生理指标。不同氮素混合处理使红松幼苗各生理指标增加的效应大于纯NH 4 N和NO-3 N处理效果。在混合处理中,以n(NH 4 N)/n(NO 3 N)(摩尔比)为1/3~ 2/2时的效果最显著,红松幼苗光合性能最佳。因此苗木施用氮肥时应考虑不同形态氮素的合理配比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微磁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纳米接触点的位置和大小对坡莫纳米盘中磁涡旋核极性反转的影响.着重研究了纳米接触点的位置和大小对磁涡旋核反转的临界电流密度和反转时间的影响.微磁模拟结果表明,纳米接触点的大小对磁涡旋核反转的临界电流密度产生很大影响,而纳米接触点的位置对磁涡旋核的反转时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南靖和溪南亚热带雨林林隙内树种更新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对南靖南亚热带雨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的研究调查,初步分析了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树种在林隙内的空间分布与数量和生长状况的关系。由于受光照条件和林隙边缘植物的影响,决定林隙区域内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种群数量分布等特征,最终影响到森林的更新。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肩关节在4种不同姿势下对肘关节最大屈肌力量的影响,发现肩关节姿势变化对肘关节最大屈肌力量影响较为显著,且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以樟子松和异砧红松苗木为研究对象,研究干旱胁迫对两种苗木的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量为40%田间持水量时3年生樟子松和异砧红松苗木樟子松与异砧红松苗木,直到土壤含水量的20%时,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下降幅度达到最大,这些光合参数的变化规律是重度胁迫中度胁迫轻度胁迫对照. 相似文献
10.
11.
冯炳华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2,(3)
在挂网制版照相中,网屏到象面距离的变化会改变象元光斑的能量分布,从而导致印版上网点大小的变化。本文用光束限制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新的光强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12.
以红松和大青杨木材为例,研究环境温度变化(尤其是低温)对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在气干和饱湿状态下,对标准样本进行静载荷测试,获取两种木材心材和边材件在温度为20、5、-5和-20 ℃时的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分析各参数随温度降低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木材力学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随温度降低,气干材的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均以近似线性趋势增大; 饱湿材各力学参数变化曲线则存在拐点,在-5~20 ℃之间,随着温度降低,各力学指标增大较慢,在-20~-5 ℃之间,随着温度降低,各力学指标增大较快; 与气干材相比,饱湿材的各力学参数对低温响应更敏感,-20 ℃时饱湿材各力学参数较20 ℃时提高约67%,而气干材-20 ℃时各力学参数仅约较20 ℃时提高15%。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择营养生长基本一致而结实状况差异很大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个体,分析其光合生理指标差异情况,为红松果材兼用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种子园内30年生红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结实特性及环境差异下红松个体光合指标进行连续观测,分析其生长季内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SLA)、光响应参数、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①不同结实状况红松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和总叶绿素(Chl T)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在生长季期间,不结实红松中的Chl a、Chl b、Car和Chl T含量显著高于结实红松,而叶绿素a与b质量比(Chl a/b)相反,除7月外SLA均表现为结实红松>不结实红松。两种结实特性红松各指标在不同月份之间差异显著。两种结实特性红松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面积变化趋势一致,Chl a、Chl b、Car和Chl T含量呈下降趋势,而SLA则上升,Chl a/b先下降后上升;②两种结实特性的红松只有光饱和点(LSP)存在显著差异,表观量子效率(AQY)、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等均不显著。在整个生长季,除LCP外,两种结实特性红松各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AQY和Rd表现为上升趋势,Pn,max、LCP、LSP则表现为下降趋势。除5月外,其他月份两种结实特性红松针叶AQY均为结实红松<不结实红松,Rd则相反,Pn,max和LSP表现为结实红松>不结实红松,LCP在5、7月份中为结实红松<不结实红松,6、8月份为结实红松>不结实红松,9月份趋于持平。同时,LCP和LSP随冠层升高而逐渐增大,且各指标在月份之间差异显著;③两种结实特性的红松个体针叶中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在生长季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且月份之间差异显著,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不同生境下差异显著,针叶可溶性糖和NSC含量除4、8月外,均表现为结实红松>不结实红松,淀粉含量除6月外均表现为结实红松<不结实红松。【结论】吉林省红松林区的结实红松具有更高的光合潜力和物质消耗能力,因此在光照条件下会同化更多的碳,并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以便在生长季存储更多的淀粉和NSC为果实发育提供营养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大空间展厅为例,利用火源辐射模型和烟气辐射模型并结合CFAST6.0区域模拟软件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了大空间内不同着火位置下火灾增长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仅考虑火源热辐射的情况下,展厅内着火位置越处于左右中间对称处,其火灾增长越快,热释放速率峰值也越大,达到热释放速率峰值的时间和火灾的持续时间越短,处于展厅中心位置时所有值达峰值。对火源热辐射和烟气辐射综合考虑时,到达热释放速率峰值时间与火灾持续时间的规律同仅考虑火源辐射模型时一致,但热释放速率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和生态循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本文选取中国东北部高寒高纬度具有代表性的小兴安岭乌伊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土壤中氮循环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小叶章湿地为实验对象,研究降雪对湿地氮输入以降雪后湿地氮素变化为指标进行测定,测定内容:降雪过程中TN、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变化、降雪过程中氮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地表积雪氮库时间变化、降雪中氮沉降量的变化、积雪融水氮素变化、土壤表层对积雪氮截留量等,并利用EXCEL软件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做图分析,最后总结出积雪融水中TIN 以NH4+-N 为主,TN 以TON 为主,NO3--N 较NH4+-N 易流失,TIN 比TON 易淋失等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了GPS网络RTK系统中,流动站初始位置的误差对点位精度的影响,讨论了不同情况下的影响量级,并最终指出在现有的GPS定位技术中,流动站定位精度都可以满足工程实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
为探讨群体大小对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幼鱼集群特征的影响,在(25±1)℃水温下对分别由1,2,4,8,16尾实验鱼组成的5个群体(每群体8个重复)进行视频拍摄及轨迹分析,计算和分析了游泳速度及群体中不同个体空间分布的相关数据,据此得到群体的凝聚力和协调性。结果显示:麦穗鱼的最近邻距离介于3~6cm(1~2倍体长)之间,且2个体组显著大于4,8,16个体组(p0.05);群体排列的极性随群体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麦穗鱼自发游泳速度多为0~10cm·s~(-1),且随着群体的增大有下降的趋势;群体中不同个体间游泳速度的同步性随着群体的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麦穗鱼的最近邻距离随群体增大而下降,即凝聚力增加,从而显示出该鱼具有典型的集群行为;随着群体增大,群体游泳速度同步性和极性的下降则说明该鱼协调性随群体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8.
研究45,50,55,60 dB(A)等4种声压级下的鸟叫声、流水声和安静状态(背景噪声为38 dB(A))的恢复性效应.结果表明:声压级大小对鸟叫声和流水声的注意力和心理恢复效果均存在重要影响,45 dB(A)的鸟叫声和流水声对心理状态的恢复效果最好,50 dB(A)的鸟叫声和流水声对注意力表现的恢复效果最好;鸟叫声、流水声状态(45,50 dB(A))与安静状态对比,鸟叫声和流水声的注意力恢复效果和心理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安静状态.此外,在各种声压级下,鸟叫声和流水声的注意力恢复效果和心理恢复效果均无显著差异,在45,50 dB(A)下,鸟叫声的注意力恢复效果和心理恢复效果均略高于流水声. 相似文献
19.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
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研究不同光质补光对温室大豆(吉育47)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光改变了大豆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使大豆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由单峰型变为多峰型;LED光源虽然可以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使大豆光合速率升高,光合能力增强,但对大豆叶片的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不明显.与其它光源相比,LED蓝色光源下大豆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大豆的株高最低,茎最粗,不易倒伏,单株产量最高,所以LED蓝光更利于温室大棚内大豆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