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论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秀英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它具有显著的实用性。我国科学教育的目的基本上也停留在“实用”的层面,而科学的内在精神常被忽略。科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重视科学实用性的同时,应大力提倡科学精神,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当迫切,然而高职教育的特点却成为这一目标实现的困境,高职院校只有克服认识误区,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开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新途径,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风、学习方法,分清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把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教育工作中来,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在理论研究上和实际工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铸.本文在剖析了科学精神内涵及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重铸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6.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贯穿在科学研究和人文探索中两种内在不同的精神构造。历史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发展的不平衡抹杀了人的内心自由和精神上的判断能力,从而造成了文化对人类的严重异化。因此,作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生在理性重构过程中应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加强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深入分析了当代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达成了新世纪必须加强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共识。探索并提出了加强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由于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等的影响,目前英语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其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意识引导,设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建立自主研究性学习方式等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11.
批判精神是主体在批判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理性分析的行为倾向、反思的意识、否定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由于受传统文化、大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批判精神。大学教师是否具有批判精神是培养大学生批判精神的关键。改革标准化考试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把批判精神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大学生人格的塑造结合起来是培养大学生批判精神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黄科登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0,(4)
本文分析了当代文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指出了数字时代在重视加强理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不应忽视加强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文章还探索了加强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的创新意识、多种思维方式,唐诗的含蓄美,对培养大学生不畏常规,敢于超越的精神,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形成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精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当下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偏低,文科学生尤其如此。学校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健全制度保障,逐步培育和提高文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文科应用性人才培养有多条途径,如实验、课程项目的实训、见习与实习、专业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多条途径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实验教学与理论课堂教学为一体的,以社会需求的真题项目为驱动的,与社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案例实训、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性的专业工作室,是一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抓好基础学习、加强课外学习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重视媒体力量、养成良好习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等六个方面分析了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展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关键。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分析了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讨论了中华武术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塑造作用问题。认为可以用中华武术文化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吃苦精神和仁信友爱精神,使全社会逐渐形成明礼诚信、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良好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20.
陈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各种思潮涌动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要从大学生群体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研究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