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牛乐耕 《科学之友》1997,(10):16-16
磷虾同企鹅一样,都是南极的象征。磷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磷虾目。种类约有80余种,其中少数种类属深海磷虾科,多数种类能发光,在其眼柄上和第二、第七对胸足基部有发光器,磷虾体型较小,体长一般10毫米~20毫米,较大的南极磷虾(又称超型磷虾)体长70毫  相似文献   

2.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为了逃避天敌的袭击,成千上万条银色沙丁鱼惊恐地逃亡:海豚闯入沙丁鱼群,黑鳍鲨和虎鲨尽兴地捕食,塘鹅从上方俯冲下来追逐……  相似文献   

3.
由造礁珊瑚重建南海西沙海区近220 a海面温度序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聂宝符  陈特固  彭子成 《科学通报》1999,44(17):1885-1889
在已建立的南海北部滨珊瑚  相似文献   

4.
应用ESR和铀系年龄讨论西沙石岛风成灰岩基底的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渝光 《科学通报》1989,34(21):1642-1642
自1983年在西沙石岛首次发现风成灰岩以来,相继报道了一些研究情况。石岛风成灰岩基底明确,侵蚀面清楚,经氧同位素地层学推断,基底年代为7万年,而铀系法测定为13.1万年,差异较大。鉴于这种情况,选择另一种独立的方法确定其基底年龄,十分必要。为此我们用ESR方法对基底样品进行了年龄测定,同时还进一步检验了样品的化学封闭情况。  相似文献   

5.
西沙中新世生物礁演化与藻类的造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供了西琛一井425.25m的岩芯的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古生物-古生态学的资料,论述了9属43种钙藻不同种群的化石埋藏学和造艇的特征、类型或模式;恢复了藻生态系统上群落演替到群落取代的演化过程,进一步指出生物演化(红藻门现瑚藻A3,nanhaiensis群落为绿藻门仙掌藻Halimeda群落所取代)与早中新世晚期-中中新世南海古海洋变化(海退135.51m)具有因果关系,这一结论一全球层序旋  相似文献   

6.
南沙海域沉积物Sr-O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训唐 《科学通报》1993,38(19):1786-1786
南沙海域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汇带,它的形成和发展受三大板块的共同制约,它是一个既具有封闭性、又有海峡与印度洋和太平洋相通的海域。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海域的形成和发展,对该区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Sr,O同位素组成研究。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南沙海域一时间系列站t  相似文献   

8.
南海西沙过去千年降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广  晏宏  王玉宏 《科学通报》2012,(19):1730-1738
热带太平洋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年际尺度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沃克环流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降雨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在世纪尺度上,目前的古气候研究结果大多都认为赤道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的整体摆动才是热带太平洋过去千年降雨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冰期期间(LIA,AD1400~1850)ITCZ出现了南移,这一南移使得现代ITCZ北界附近的区域在小冰期期间降雨减少,而在南界附近的降雨则出现增多.利用湖泊沉积物多个指标重建的中国南海西沙东岛近千年的降雨变化显示,东岛在中世纪暖期(MWP,AD1000~1400)和现代温暖期(AD1850~2000)降雨较少,而在小冰期期间则表现为湿润.考虑到东岛的地理位置,这样的降雨变化很难被ITCZ整体摆动理论所解释.结合现代器测资料的分析,东岛的降雨变化很有可能主要受到了太平洋沃克环流变化的影响.这一结果说明热带地区过去千年降雨变化不仅仅受到ITCZ的整体摆动控制,其他气候系统如ENSO/沃克环流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综合热带太平洋地区已有的古降雨记录对过去2000年南方涛动指数进行了定量重建,结果显示沃克环流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人类犯下的错误造成全球多达220个海域没有生命存在。这些区域主要是沿海地带,一般是在大河入海口附近,缺氧现象严重。最为人所熟知的地带位  相似文献   

10.
纪录创造者考克斯3岁时就学会了游泳,12岁时她开始接受一个奥林匹克教练的训练,这位教练发现,考克斯耐力很好,后程比前程游得更快。她是一个出色的长距离游泳者,教练建议她在太平洋游泳,而不要在泳池中。在14岁时,她参加了一个游泳队,横渡了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卡塔利那海峡,  相似文献   

11.
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1993年1月至2001年12月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距平的分析表明, 在吕宋海峡两侧各有一个海面高度波动高能区, 其中心分别在(19.5°N, 119.5°E)和(22.0°N, 124.0°E), 其间有一低能带将二者隔离. “远区”EOF分析亦显示二者的波动规律相对独立. 对“近区”的EOF分析揭示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波动以季节变化为主, 伴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变化. 其中EOF 1和EOF 2占总波动能量的66.7%, 均主要表现为季节变化, 但相位相差约3个月. EOF 1的主要形态是以吕宋岛西北(18.0°N, 119.0°E)为中心的海面高度振荡, 其峰值出现于8~9月间, 谷值则出现于1~2月间, 主要反映了南海深水海盆比容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相应的环流调整. EOF 2的形态则表现为东南至西北向的季节性交替起伏, 主要反映了南海北部近海季风导致的海面高度Ekmen调整. 分析还表明, 季节内变化是南海东北海域海面高度波动的重要分量, 它主要反映了吕宋海峡西侧海域中尺度过程的频繁活动. 此外, 所有主要EOF模态都呈现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12.
频发的非线性内波(内孤立波)与内潮活动是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动力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在南海东北部东沙群岛邻近海域,内孤立波与内潮活动非常活跃,大量的内孤立波与内潮能量在此耗散掉,产生很强的湍流混合.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南海北部海域湍流耗散与混合的直接观测研究还非常有限,且主要局限于对吕宋海峡邻近  相似文献   

13.
白垩纪期间出现过多次大洋缺氧事件与大洋富氧事件,其沉积记录分别对应于黑色页岩和大洋红层。文章在国内外学者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国际上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洋富氧事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主要包括黑色页岩和大洋红层的岩石特征与成因、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洋富氧事件形成机制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希望能够为理解和预测未来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2000年以来,有7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科学家开始参与“海洋生物大普查”的国际性研究项目,平均每年都会发现数以千计的新品种海洋动物。最近,参与“海洋生物大普查”项目的科学家又在夏威夷海域发现了一些新的海洋动物,其中一些动物色彩斑斓,美丽动人。  相似文献   

15.
刘昕羽  胡修棉  李娟 《自然杂志》2006,42(4):347-354
白垩纪期间出现过多次大洋缺氧事件与大洋富氧事件,其沉积记录分别对应于黑色页岩和大洋红层。文章在国内外学者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国际上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洋富氧事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主要包括黑色页岩和大洋红层的岩石特征与成因、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洋富氧事件形成机制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希望能够为理解和预测未来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我们的各个领域都在发展,唯独在自来水生产方面落后得令人难以置信,没有人能说清楚,我们每天喝的水里都有哪些不该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祝福短信人人发,可是发的方法大不相同。有人原创,便有人转发,有人甚至一通乱发,结果,乌龙状况一大堆。乌龙状况一:收到6次自己的原创短信王先生,某大学副教授,文采斐然、学富五车。过年发短信,  相似文献   

18.
冲绳海槽5万年以来的古气候事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冲绳海槽DGKS9603孔岩芯δ^18O曲线记录了50kaBP以来的气候波 及短尺度的古气候突变事件。这些古气候事件可以与中国西北黄土、南海与北大西洋岩芯以及格陵兰冰芯记录的YD,H1,H2,H3,H4,H5事件对比。古地磁分析的3个地球磁极倒转事件可分别与Gothenburg Mungo和Laschamp事件对应,并大致可与H1,H3,H5事件对应,这可能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原因。冲绳海槽岩  相似文献   

19.
Alison  Abbott  郝建纲 《世界科学》2001,(10):42-43
9月 1 1日在纽约和华盛顿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后 ,科学家们与普通大众一样 ,在痛苦地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的同时 ,也为之潜在的后果而感到深深的忧虑。尽管大多数人的情绪都被震惊和悲痛所占据了 ,但是一些科学界的“领袖”们则已经开始考虑这一事件是否会使世界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过去的科学研究方式。恐怖事件发生后 ,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迅速向美国的同行以及恐怖袭击的受害者们表达了同情和支持 ,为了表示哀悼 ,科学界已经取消了一些学术活动。 9月 1 3日 ,美国科学院在其网页上公布了他们所收到的来自其他科研组织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黄土高原2个末次间冰期剖面的石英粒度分析,发现的这一时段由粗粒含量增加所指示的重复粉尘堆积事件有九次:DE1(70-71ka)、DE2(74.5-75ka)、DE3(81.3-83ka)、DE4(90-91)ka)、DE5(101-102ka)、DE6(106-107.7kg)、DE7(110kg)、DE8(113.5-115ka)、DE9(119-121.6ka)并且和东北大西洋V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