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责任条款在出台后存在很多争议.重大过失作为惩罚性赔偿的主观要件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有可能会引起新的不确定性,应审慎推进.不能因为诉讼形式的不同,而排除惩罚性赔偿在环境侵权案件中的适用,即不仅环境私益诉讼中应当适用惩罚性赔偿,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中也应当适用.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是适用惩...  相似文献   

2.
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规制知识产权权利人滥用诉权的法律救济制度相比,我国有关法律还很不完备,难以承担起有效惩处滥用诉权,同时保障合法诉权的重任。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立法和司法经验,运用《反垄断法》加大对滥用诉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并对以侵权诉讼相威胁的行为规定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具体实践。生态环境损害索赔权请求主体是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中的重要内容,而请求权是基础权利能够保护其所代表的利益的能力所在,是基础权利法力的体现。国家环境保护义务理论解释了生态环境损害索赔的请求权基础。但在实践中,该制度存在履职标准不明,影响损害赔偿效率的问题。生态环境损害索赔权请求主体的顺序应依照“行政执法优先、司法补充”的原则和“政府—检察机关—环保组织—公民”层级递进的索赔主体结构,对多元救济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与优化适用,有利于最大激发社会保护环境活力,降低司法保护的外部损耗。  相似文献   

4.
我国一直以来都重视维护股东诉讼的权利,但当股东滥用股东诉权时,将会给公司造成损失.美国的股东诉讼担保制度可以遏制股东滥用诉权的行为,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践情况,完善我国的股东诉讼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环境保护法》对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进行了确定,符合条件的环保组织可以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正当当事人。在该诉讼中,原告的实体性意义上的权利和程序性意义上的权利是分开的,即只具有程序性意义上的权利,不具有实体性意义上的权利,但是原告可以通过处分程序性意义上的权利来间接处分实体性意义上的权利。因此,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处分权进行一定的限制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在线诉讼的快速发展,大大拓宽了诉讼的时空维度和涵摄场域,在保障效率价值的同时,也对一些传统民事诉讼规则提出了挑战.直接言辞原则、最佳证据规则,以及电子送达的准用规则等均需要注入新内涵、进行规则重塑.在线诉讼规则构建的另一个维度是保护当事人诉权.虽在线诉讼总体上可实现与传统诉讼等值的诉权保护,但这种诉权保护存在被减损的风...  相似文献   

7.
当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在法律规则设计和具体司法实践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事后救济性的特征,难以从源头上全面预防和化解生态环境损害.究其原因,当前侵权法以损害为中心的诉讼体系和行诉法整体架构设计是关键所在.因此,在生态侵害尚未产生之际,亟须发挥预防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预防性救济功能,与当前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事后救济功能相配合...  相似文献   

8.
为了认识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机制,公司和股东、债权人等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公司的概念、构成要素、责任能力入手,分析了股权的概念、特征,论述了公司直接诉讼由公司作原告或被告,股东派生诉讼之诉权来源于公司的诉权,股东直接诉讼之诉权来源于股东的诉权。  相似文献   

9.
股东代表诉讼的法理基础有实体意义的诉权和程序意义的诉权两个层面,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该制度的设计上存在若干差异,对这些差异的考量无疑有助于建立我国公司法中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在公益诉讼中引入诉的利益学说,完善公益诉讼中法官的角色。公益诉讼案件法官通过判断原告是否具有诉的利益、衡量原告与被告代表的利益,最终对公益诉讼案件进行裁判,为法官更好的审理公益诉讼案件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环境公益诉讼问题日渐突出,关注环境公益诉讼,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成为我国司法实务界目前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公益诉讼,在宪法领域来理解是一种广大民众参与通过司法监督的方式保护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形式。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体现了民主,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在宪政领域仍存在一定制度基础之不足,而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包括对诉权内容的丰富、公共利益概念的明确、检察机关法律地位的明确以及司法权独立性的保障等。  相似文献   

13.
劳动诉讼组织建设是劳动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劳动诉讼相对独立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组织保障。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劳动司法实践,结合我国立法进程,借鉴域外先进立法,逐步推进劳动诉讼组织建设,最终建立相对的劳动诉讼审判组织。  相似文献   

14.
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需要筑法治之基、积法治之势。司法作为构筑良法善治系统的关键一环,在守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原貌底色中具有重要的法律功能、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然而,基于行政区划建构的流域司法体制却无法适配于新时代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的秩序期待,主要梗阻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面向流域治理的司法适用规范缺失、基于行政区划建立的还原主义环境司法模式缺乏生态理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协作机制“疲软”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预防性价值缺漏。为了纾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治理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增加流域司法治理可适用性规范的供给、建构超越还原主义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治理模式、优化流域司法协作治理机制及确立以预防性理念为价值依归的流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张慰河 《科技信息》2011,(29):I0415-I0415,I0417
当代世界各国在民事司法改革中实行的小额诉讼程序,提高了诉讼效率,减轻了法院负担,也大大实现了司法的大众化,通过小额诉讼程序与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的结合,诉讼的多元化更加保障了公民的司法权利。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司法状况的反思并且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设立小额诉讼程序的要求,并且同时对小额诉讼程序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有关小额诉讼构建的一些具体思路,以期对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诉讼证明标准是证据制度的核心内容,长久以来,基于种种原因,我国采用的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绝对确定的一元化诉讼证明标准,然而这一诉讼证明标准曲解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无视三大诉讼以及相关诉讼证据制度的特点,有碍程序自身伦理价值的实现,同时又与法治国家的司法实践相左。绝对确定的一元化诉讼证明标准存在缺陷,因此一元化证明标准必然向多元化证明标准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困境及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这一规定在司法运作过程中已经消解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实际上已经限制了刑事被害人的诉权,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应及早通过立法修改,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并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规定相对较长的审理期限。  相似文献   

18.
杨晶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31-34
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对于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条件规定得过于严格,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法官操作难、当事人起诉难等现象。当前,我国强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首先就是要建立理性的法律制度,并在诉权理论指引下重构我国民诉中关于起诉条件的具体规定。同时,应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和相应的对策,解决基于这一规定可能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在法律法规赋权诉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要从立法上确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拓展原告资格;合理分配举证责任;规制受案范围;对诉讼费用采用无偿主义原则;诉权由公众享有。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最后一棒,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连接修复与监管两个维度,适用传统的磋商机制难以覆盖不同行政区域间多主体、跨地域和严标准的生态环境修复要求。建设一体化损害赔偿磋商平台既是对数字化法治政府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新尝试,更是推进区域一体化立法、执法和司法配套机制纵深化改革的应解之题。在梳理长三角三省一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实践成就与一体化挑战的基础上,结合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现实之需,探索变纸面磋商、隐形磋商和无效磋商为有形磋商、可视磋商和有效磋商的数智化磋商平台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