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展示了对超新星遗迹IC 443及其相互作用的分子云区域进行的12CO, 13CO和C18O三条谱线同时成图观测. 这是在这个区域进行的第一次大尺度, 高分辨率的13CO成图观测. 12CO和 13CO的分布与光学, 红外, X射线以及中性氢(HI)等图像进行了多波段比较. 通过研究不同区域内12CO, 13CO和HI原子气体的运动学特征, 给出了受到激波扰动的气体团块的运动学信息. 在B区, 基于Wang 和Scoville(1992)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模型, 这个模型很自然地解释了在尺度较小的区域中, 同时存在不同速度激波的原因. 利用HI和CO在空间和速度上的不同分布对这个模型进行了验证. 对B区中心区域, 给出了分子气体在激波作用下的离解率随激波速度的变化关系. 第一次给出了这个区域受到激波作用的 13CO长时间积分的谱线, 由此计算了 12CO的光学厚度, 并就受激波作用后的12CO谱线光学薄的假设加以讨论验证.  相似文献   

2.
首次用Chandra卫星资料详尽的对蟹状星云弧秒尺度区域以及主要的活动区进行了X射线谱分析.测得了蟹状星云中的主要活动区:如环面(torus),结节(knots),亮条纹(wisp),喷流(东南方向),反向喷流(西北方向)的光子谱指数(photon index).同时在环面区,分析了光子谱指数随径向的分布.有迹象表明,在内环中可能存在一个在理论和观测上以前都没有提及到的粒子加速区.结节是整个蟹状星云中光子谱指数最低的地方,这表明粒子在这些区域得到加速.东南方向的喷流的谱指数和环面内暗区的谱指数类似,而西北方向的反向喷流具有最大的光子谱指数.得到的结果同XMM(X—Ray Multi—Mirror Mission)卫星的结果进行比较,两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利用两个已发表的CO J=1-0观测样本, 结合12CO(1-0), 13CO(1-0)和C18O(1-0)与红外IRAS 4个波段数据, 对29个CO J =1-0基本完全成图云核计算了它们的一些基本参数, 如云核尺度、维里质量、12CO(1-0), 13CO(1-0)与C18O(1-0)的总光度、红外光度等. 给出了12CO(1-0), 13CO(1-0)和C18O(1-0)光度与红外光度及它们比值之间的相关性, 进而讨论恒星形成率(红外光度)与分子气体示踪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CO J =1-0同位素光度之间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且CO J =1-0同位素光度与红外光度均有一定相关性, 但是相关性不如河内47个巨分子云核和河外65个星系HCN J =1-0与红外光度及其比值之间的相关性好. 这些也许暗示恒星形成率和恒星形成效率主要依赖于高的气体体密度而并非高的柱密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青海德令哈观测站13.7m射电望远镜对暗分子云核L183作成图观测,选用的谱线为C18O(J=1-0).与Swade利用NH3(1,1)谱线所作的等积分强度图比较,发现NH3图中的2个极值位置位于C18O密度分布的低密度谷区.由于NH3的辐射与尘埃的红外辐射分布相关,所以C18O分子密度的减少是因为尘埃吸附.因此利用CO分子无法观测到恒星形成早期处于坍缩边缘的暗分子云核.  相似文献   

5.
超新星遗迹(SNRs)是宇宙中高能粒子产生地和高能辐射源之一,而对此类天体的粒子加速机制和多波段非热辐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壳型超新星遗迹的观测特征,动力学演化,概述了一类稳态的非线性扩散激波加速机制,并数值计算了壳型遗迹SN1006的多波段非热辐射。  相似文献   

6.
超新星遗迹是超新星爆发后的残留物,包含爆发喷射物以及周围与其相互作用的物质;绿色延展天体是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候选体.这两类天体都与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与死亡有密切关系.本文尝试探究超新星遗迹与绿色延展天体的相互关系,以期对超新星是否促进大质量恒星形成这一问题有进一步了解.本研究通过计算得到14组超新星遗迹和绿色延展天体的相对距离,发现最小的也在百秒差距量级.通过分析274个超新星遗迹与298个绿色延展天体的空间分布,发现相对于其他区域,超新星遗迹附近的绿色延展天体明显多一些,但可能是因为超新星遗迹附近分子云密度大造成.斯必泽红外空间望远镜的巡天范围在银纬b=±1°内,在此范围以外的超新星遗迹附近的绿色延展天体是使用美国宇航局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巡天数据搜寻的,找到了4个绿色延展天体.得到的初步结论是超新星遗迹并不能直接促使绿色延展天体形成,但它们之间或许有间接联系.  相似文献   

7.
庚君伟  NASA  ESA 《科学世界》2014,(3):74-79
<正>宇宙中的天体,生与死总是相依相伴。比如,中小质量恒星的死,伴随着白矮星和行星状星云的生;大质量恒星的死,伴随着中子星、黑洞和超新星遗迹的生。超新星遗迹,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前发生灾难性的爆炸后,原来恒星包层中的物质被抛射到星际空间而形成的,而爆发后在中心留下来的核心就成了中子星或黑洞。超新星遗迹的诞生超新星遗迹的诞生,伴随着星体的剧烈爆发。这种爆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核燃烧导致的超新星爆发,另一类是常说的引力坍缩型超新星爆发。  相似文献   

8.
 Two models of molecular cloud in disk galaxies are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of giant molecular clouds (GMCs) under the gravitational instability and random collision using PP(Particle-Particle) simulation. 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1) The gravitational instability can make small clouds form large clouds faster than random collision. 2) The differential rotation in the gravitational instability model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agglomeration of molecular clouds.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形成中的作用,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了星系中分子云的较差自转模型.在演化中除了分子云之间的碰撞外,模型还考虑了分子云在恒星盘的背景引力场中所受的引力和分子云之间的相互自引力.其中分别考虑分子云之间的短程力(随机碰撞模型)和长程力(引力不稳定性模型).通过对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得到了以下结果:对于较差自转模型,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的聚合形成中起了关键的积极作用,它能够加速和加大分子云的成团.  相似文献   

10.
从尘埃等离子体的基本方程出发,采用非平衡态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尘埃粒子的引力(重力)对尘埃等离子体宏观动力学的影响,具体分析了产生凝聚效应的条件及其相关性质。结果表明,尘埃等离子体中存在一种由引力非稳定性产生的凝聚效应,从而导致局域密度增大。这种效应可能与星际介质分子云及原始恒星的形成有关,也同样会影响在实验室中等离子体加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林木与病原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HIGS与CRISPR/Cas9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林木病原菌关键致病基因的功能、病原菌基因组与转录组学、病原菌效应蛋白、林木抗病基因功能、林木抗病与生长平衡、林木抗病分子育种等多个层面研究的快速发展.从植物-病原菌分子互作的基本问题出发,综述了国内外林木-病原菌分子...  相似文献   

12.
李彦  高敏  张妙静 《广西科学》2015,22(4):411-415
【目的】物态方程对铁核塌缩型超新星爆发过程中铁核塌缩、激波产生及其传播等都将产生影响。为了探索对超新星爆发机制解释更合理的物态方程,对比分析2种物态方程对铁核塌缩型超新星爆发的影响。【方法】以新前身星模型数据作为输入参量,分别采用Lattimer等(LS物态方程)和王贻仁等(W物态方程)提出的物态方程,对不同初始质量的铁核塌缩型超新星的爆发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模拟结果。【结果】在LS物态方程下,铁核塌缩结束时恒星的中心密度最高只达到核密度的1.5倍,且得到的同模区偏小,中微子的能量损失较大,这使激波在向外传播过程中损失了较多能量,不利于解释超新星的成功爆发。【结论】W物态方程更能合理解释超新星的成功爆发。  相似文献   

13.
分子伴侣为一类与其他蛋白不稳定构象结合并使之稳定的蛋白质,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内。本文对分子伴侣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有序分子膜优良的润滑性能使其在解决摩擦学问题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文中论述了有关Langmuir Blodgett(LB)膜、自组装 (SA)膜和分子沉积 (MD)膜在实验研究及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介绍了 3种有序分子膜各自的特点及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因素。目前对LB膜的研究最广泛 ,对SA膜和MD膜的研究起步较晚 ,并对它们性能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同时对有序分子膜在纳米摩擦学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充分了解毫米波雷达遥感液态水云微物理参数的性能,介绍了一种基于最优估计理论从星载毫米波雷达反演液态水云微物理参数的方法,并通过模拟试验对算法性能做了初步分析.模拟分析表明,假定云中粒子半径的垂直分布不均一,而数密度和谱宽分布均一,当观测不确定度等于1.5 dBZ时,整层廓线几何平均半径、数密度、谱宽以及液态水含量LWC(liquid water content)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13%、59%、15%和50%.各谱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在计算LWC不确定性时,考虑这种互相关性可以使廓线的反演不确定度显著减小.介绍了联合雷达反射率和可见光厚度信息反演云微物理参数的方案.对比试验表明,不同的参数假定方案下,联合反演方法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不同.若假定云中粒子半径的垂直分布不均一,而数密度和谱宽分布均一,则联合反演方法可使LWC反演不确定度从50%减小到27%;而若假定云中3个参数的垂直分布均不均一,联合反演对于结果的改进相对较小,仅从50%减小到了48%.  相似文献   

16.
硒蛋白分子生物学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硒蛋白特别是硒酶的活性中心发现含有硒半胱氨酸,说明硒对硒蛋白的结构和硒酶的活性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硒半胱氨酸是参入到蛋白质分子中的第21种氨基酸,硒是唯一受基因调控的微量元素,本文对硒蛋白分子生物学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巷道截面积突变处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频繁发生的现状,研究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对于预防和控制冲击波的破坏和伤害效应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爆炸动力学理论,对巷道截面积突变情况下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巷道截面积突变情况下冲击波传播的数学模型,得到冲击波波阵面压力经过巷道截面积突变面时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重力波翻转意味着对流不稳定并伴随有非线性的波流相互作用,这是重力波改变背景大气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自主建立的模拟重力波非线性传播过程的二维数值模式,研究了重力波的翻转时间(重力波发生对流不稳定时的持续时间)对湍流和分子扩散的依赖关系.模拟结果表明,翻转时间随着湍流扩散系数的增加而减小.通过与三维数值模式模拟的重力波翻转时间进行比较,适当调整湍流扩散系数,使得从二维模式得到的翻转时间与从三维模型得到的翻转时间具有可比性,从而得到湍流扩散系数的最优值.分子扩散从低热层开始,以指数形式增大,从而能够有效地耗散掉小尺度波动并使得重力波能够更快地恢复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R)与β-环糊精(β-CD)及单[2-氧-(2-羟丙基)]-β-环糊精(2-HP-β-CD)相互作用的电子自旋共振谱(ESR),计算了波谱参数.结果表明,自由基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作用后,其超精细分裂常数αN值及旋转相关时间τC都有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