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补强方式对压力容器开孔接管区的集中应力的影响,比较了补强圈补强结构和厚壁接管补强结构的补强效果,并对其应力集中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使用补强圈补强,还是使用厚壁接管补强,补强后的应力集中系数都明显降低,且对于大开孔结构,厚壁接管补强优于补强圈补强.  相似文献   

2.
GB150.1~150.4-2011《压力容器》中关于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的计算均为径向接管,HG/T20582-2011《钢制化工容器强度计算规定》中补充了非径向接管的开孔补强计算,但是锥形接管的开孔补强计算在目前执行标准中均未提及。在满足工程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就压力容器筒体上径向和非径向锥形接管五种开孔结构形式开孔补强的计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补强圈与容器壳体间的接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的薄壳理论分析中,通常假设在补强圈与容器体之间没有接触,其间的接触力对于结构应力分布的意义和影响尚不清楚,由有限元分析得出的应力分析结果,其中就包括了这种接触力,有限元结果与试验数据的比较表明有接触假设的有限元方法,对于应力场分布能够产生更好的理论预测,同时对补强圈与容器壳体之间的间隙变化影响以及不同开孔订对接触的影响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运用有限元商用软件ABAQUS,分析了剪载荷下腹板开孔的复合材料翼梁的孔边应力分布及开孔补强性能.在应力分析中,讨论了开孔间距,开孔距离梁下缘条的高度及开孔形状对孔边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孔间距、开孔距离梁下缘条的高度及开孔形状对孔边应力集中程度都有影响,但是开孔距梁下缘条的高度和开孔形状影响较大;补强能降低开孔处的应力,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包边补强效果最好,双侧贴片补强次之,单侧贴片补强效果最弱.补强材料刚度越大,补强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沈宁 《科技资讯》2008,(10):28-29
压力容器由于工艺和结构上的要求常常需要开设各种大开孔结构,超出了常规设计方法的适用范围,只能依靠实验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设计或经验设计,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而以应力分析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接管内伸式补强结构应力做了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测试验法对具有正交接管及25°周向斜接管圆柱形容器在接管横向弯矩载荷作用下的强度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考察了模型的弹性应力分布、应力集中范围、变形特征、应力比等.试验结果表明,容器在接管横向弯矩作用下,筒体接管横向截面为危险截面,横向截面受拉侧根部为最危险点;正交接管容器J1的应力比与分别承受2种方向接管横向载荷的25°周向斜接管容器J2和J3的应力比相比,模型J2的应力比最大,J1的应力比次之,J3的应力比最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有限元数值分析和实验应力分析两种方法对管壳式换热器外导流筒接管区的应力和强度问题进行了研究。选用较高精度8~20变节点三维等参元对外导流筒开孔接管区应力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得到了较为详尽的接管区应力分布规律;采用电测法得到的外导流筒接管区实验模型的应力分布规律,验证了有限元数值分析的结论,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对圆筒形薄壁容器开孔率大于0.5时采用补强圈补强之后的结构进行了极限分析.用两倍弹性斜率法、双切线法分别确定了内压作用下该补强结构的极限载荷,同时,由爆破试验得出其爆破压力并与无补强圈补强的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薄壁容器(d/D≥0.5)的补强圈补强结构,无论是筒体还是接管,其横向对称面上的极限载荷均大于纵向对称面上的极限载荷.结果还表明,补强圈补强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圆柱壳大开孔结构的极限载荷值及爆破压力,具有明显的补强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有限元的高压容器开孔接管区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压力容器开孔接管区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获得了容器筒体、接管及其连接部位的应力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压力容器开孔接管区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且应力集中系数随接管与筒体连接处距离的增大而快速降低,各类应力的最大值发生在接管与筒体连接处且位于接管上部位的内侧区域,是筒体失效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单轴拉伸时甲基丙烯酸镁补强丁腈橡胶的应力-应变行为,采用Gregory提出的储能函数形式,描述了甲基丙烯酸镁补强丁橡胶的应力-应变行为,结果表明,根据该形式所得的理论曲线在整个实验所及的应变范围内均能与实验曲线很好地符合,另外,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镁补强丁腈橡胶的应力松驰及应力软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