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后稷是周人传说中发明农业的文化英雄,后稷神话体现了高襟崇拜、社稷崇拜、始祖崇拜等郊祀制度的基本类型。后稷的感生神话孕含了原始农业祭时代的高襟求子秘仪;姜媚、后稷之得名与原始祭祀中的农业神话关联很深,成为社稷崇拜的对象;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至为密切,后稷又被尊为“天官”、“灵星”以配上帝;在武王伐商之后,后稷由周人庙祭的始祖而成为郊祀对象,与祖先仪式性的沟通成了国家宗教的中心。周人赋予后稷的诸多宗教功能用来证明王权来源之神圣性及统治的合法性,这一点在出土儒家文献中有简要的阐明。后稷神话与仪式已经孕含了后世国家祭祀礼仪的雏形。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自古即是错综复杂的。在各民族文学的发韧期,文学与历史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诗经》中的"周族史诗"完整地叙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它们既是文学作品亦是历史的记载。而史传散文则是史官所作的历史。在西方,《荷马史诗》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对古希腊历史的一段记载。在这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先生如达”,是《诗经》中周民叙族事性史诗《生民》里的一句。秦汉以来,有关的传疏注释不少,但往往是歧义纷逞、各执一端,以致使读者很难把握要领,索得确解。并且,由于此句是关于周始祖后稷诞生时“灵迹”的追述,理解不确,不仅直接影响着对下文诗句的准确理解,同时,也大大影响着对后稷历史传说原貌的再认识。因而有加以重新探讨的必要。对于“先生”的理解,分歧不太大。多数注释以为是“首生”(朱熹《诗集传》)、“初生”、“第一胎生”(高亨《诗经今注》)的意思,即是说,姜嫄“禋祀”(祭祀主生子之神)于郊而后,践履巨人足迹有  相似文献   

4.
“居然生子”别解《诗·大雅·生民》叙述周始祖后稷诞生的神话故事。后稷之母姜嫄履大人迹而娠生后稷,其第二章末四句:“以赫厥灵,上帝不灵,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因为全诗是周人称美其奉为农神,而周公制礼又以之配天的始祖后稷的颂诗,历代封建学者在“居然”二字的训释上便也大作文章,拉上许多牵强附会的谬解,从而影响了对《生民》诗义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5.
巫、尸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表演构成了仪式的主要内容。《诗经》中除了祭祀诗之外,其他一些描写盛会、舞蹈场面的诗歌也间接反映了巫、尸表演的仪式过程。传统的巫的职能在《诗经》中呈现出隐形化特征,巫术仪式也民俗化为歌舞欢会的形式;祝作为巫的一类,其职能相较于传统意义的"巫",有所区别,其祝辞表达已呈现出礼制化特点。与之相比,尸在仪式中的职能得以较为充分地展现,祭祖敬尸显然已成为礼制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窥见《诗经》时代原始宗教的巫术文化向政教制度下礼制文化的递嬗。  相似文献   

6.
《诗经》与周代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诗经》反映了周初到春秋时周人经济、政治、生活、信仰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情况.饮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在《诗经》中也有间接或直接的体现.所谓间接,是指诗歌中或用作比兴,或与饮食关联的种养、渔猎等经济活动,或宗教、祭祀均纳入分析.更有一些诗篇直接记载了饮食方面的情况.而《诗经》中反映的饮食文化情况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诗经》入手,并证之以《周礼》、《周易》《左传》等重要典籍,试图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诗经》中的重德精神与孔子仁政思想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充分体现了周人的重德精神,有这样几点共性特征:一是所颂有德之人绝大多数是周朝的历代君主;二是所颂之德无外修身治国两端;三是多与政治教化相关;四是有德者方能有天下。这与孔子的仁政思想有颇多相通之处,从中可见孔子对《诗经》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蚕桑诗篇所载,不仅是我们了解周人蚕桑生活的一个侧面,更是我们探究女性在祭祀中重要作用的宝贵资料。解读《诗经》中蚕桑诗篇,有助于了解周代的蚕桑之礼、蚕桑源流、蚕事神话、女性参祭等生活内容及宗教信仰。蚕桑文化也成为构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诗经》产生的时期,文学处于非自觉时期,只能被动地有感而发。但在个别时候,人们在文学创作时,或不经意地流露出某种创作意图,或展示了对某种文学特征的追求,这些宝贵的文学记载,成为我们研究周人萌芽状态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诗经》田猎诗的研究要紧紧置于周代的田猎文化背景下来进行。田猎与周人的经济生活、政治文化、审美心理有着深切的内在联系。《诗经》田猎诗对后世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卫风·淇奥》堪称是刻画君子形象的较好的代表诗篇。本文即从《卫风·淇奥》的内容入手,来探讨周人心目中的理想君子形象。  相似文献   

12.
沙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后汉书》记载:襄国有苏人廷。苏人廷即祭天祭祖之廷在今沙河市十里亭一带。沙河民间祭祀三皇由此发端。以对沙河最具代表的辛寨三皇庙祭祖盛典仪式的实地考察为基础,对其活动的历史渊源及活动状况进行概述,以期对其传承与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宾之初筵》是《诗经》中极具特色的一篇,一直以来争议最大的是它所体现的射礼文化,本文认为其所述为大射礼。此外,诗歌也体现了周人的饮酒观,为我们了解周民族的酒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林庆彰是台湾著名的经学史家,他的《诗经》研究在海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从(一)对《诗经》文献学的贡献;(二)《诗经》研究的拓展;(三)主要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评述,着重揭示其研究特色(一)文献整理与学科拓展相结合,从而使其研究建筑在坚固的基础之上;(二)《诗经》学史上“大家”的研究与“小家”的研究相结合,从而理清《诗经》学史上的发展脉胳;(三)传统的学科研究方法与当代学科研究新方法的结合,从而使其研究具有当代性与前沿性。  相似文献   

15.
所谓禘袷,于《周礼》为以现天子主祭,祭皇室累代先祖的仪式。大体上说,袷是集毁庙、未毁庙的神祖(牌位)于太祖(在周为始祖后稷)庙合祭(合食),稀是集毁庙的神祖(在周为王季以上)于太祖庙合祭的制度。但是,关于其实际情形,正如清代经学家毛奇龄《郊社禘袷问》说的,“禘袷二名先儒久相争执,予议论间亦无非散见其大意一于端”,考究起来很困难。这一问题,自古有纠纷,早在西汉元帝时期以来的宗庙争议中,就如刘歆、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农耕文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农耕的祭祀。由《诗经》中的农耕祭祀诗,可以看出周人对于农耕的重视。二、关于农耕生活。《豳风.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三、《诗经》中涉及的食物品种,异常丰富,有植物类,有动物类。四、关于农耕劳动的场景描绘。五、农耕生产者数量众多,农耕生产工具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六、关于恋土怀乡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前  言所谓 ,于《周礼》为以现天子主祭 ,祭皇室累代先祖的仪式。大体上说 ,是集毁庙、未毁庙的神祖 (牌位 )于太祖 (在周为始祖后稷 )庙合祭 (合食 ) ,是集毁庙的神祖 (在周为王季以上 )于太祖庙合祭的制度。但是 ,关于其实际情形 ,正如清代经学家毛奇龄《郊社问》说的 ,“二名先儒久相争执 ,予议论间亦无非散见其大意一于端” ,考究起来很困难。这一问题 ,自古有纠纷 ,早在西汉元帝时期以来的宗庙争议中 ,就如刘歆、班彪所说“经传无明文”、“礼文缺微” ,经传已无明确记载 ,因此可为典范的历代王朝实施的情形也不统一…  相似文献   

18.
根据清代《诗经》研究的实际,本文将清代《诗经》学分为3个发展阶段:清初经世致用思潮与《诗经》朴学研究之风的开启、乾嘉时期《诗经》朴学研究的极盛阶段和后期今文经学影响下《诗经》辑佚学的全面发展,并概况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的派别,意在为清代《诗经》研究描绘出一个轮廓和线索,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初,是建国以来《诗经》研究的第二高潮。通过对诗经成书、流变、创作方法;孔子与《诗经》的关系;《毛诗序》、《雅》、《颂》;《国风》中的典型篇目的研究,是对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20.
酒在《诗经》"二雅"及清华简《耆夜》的宴飨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作为一种媒介,沟通神人、君臣、宾主,是贯串宴飨礼的纽带。酒是宴飨礼的中介物,也是宴飨诗的关键意象,它是为礼乐文明服务的。酒是宗族血缘网络的纽带,也是祭祀祖先神灵的媒介。周人重德,在对酒的态度上重视酒德。周人饮酒是为礼乐文明服务的,德是礼的内化,酒德是周人对酒的态度的表现。周人不杜绝饮酒,但反对纵酒失德。从某种程度上说,宴飨诗是周人礼乐制度嬗变的镜子。《耆夜》展现了宴飨礼典尤其是赋诗的具体过程,反映了周公的"无逸"思想,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