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就“否定‘月亮诗’的寓意,否定高、鲁‘爱情纠纷说’”等问题向董大中先生提出了商榷。作者认为“‘月亮诗’影射许广平、鲁迅恋爱事是极为明显的,高鲁爱情纠纷是一个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给后世留下了120多首诗。田园诗是其中最富独创性的奇葩,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对于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认识,历来评议不一。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和朱光潜先生之间就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论战。朱先生以陶渊明田园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诗句为据,认为:“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先生反驳:“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  相似文献   

3.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形式。“发展和加强创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技能,这才是教育事业的核心问题。教育学生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应当成为教学活动中心内容。”(《心理学纲要(上)》,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版)时迄今日,求异思维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鲁迅先生有一著名论断:“凡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接着,…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近些年来有些鲁迅研究者为了对此有所“突破”,提出了“两个鲁迅”论:有人说:“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存在着两个鲁迅),一个是公开为群体存在而积极行动热情呐喊的鲁迅,一个是私下为个体存在的‘黑暗’和‘虚无’而默默探索且只在自己身上实验的鲁迅”,即“为个人”和“自私”的鲁迅。“这两个鲁迅虽然同为一身,却始终矛盾着”,“未实现统一”,即使是辩证统一观.也无法使其达到统一产关于第一个鲁迅,他们认为多年来鲁迅研究界已将其简化和神化了,“…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卓有建材的文学史家;他不仅在小说和杂文创作方面起到了新文学的奠基石作用,而且在文学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鲁迅一生涉猎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且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水浒传》就是他比较关注的一部作品。 纵观鲁迅先生对《水浒传》的有关评论,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表现在杂文创作中。鲁迅先生的杂文,大量运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材料,以增加杂文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更好地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在鲁迅杂文中,涉及到《水浒传》的主要文章有:《流氓的变迁》、《谈金圣叹》、《看书琐记》、《“大雪纷飞”》等。其中前两篇主要论及的是《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在《流氓的变迁》中,鲁迅指出,宋江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  相似文献   

6.
李泽文 《奇闻怪事》2007,(1):127-128
对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人教社初中语文的各个版本都有各自的表述,现摘抄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自嘲》写于1932年,到今天可以说半个世纪了。对这首名作,到目前为止,对于“嘲谁?嘲什么?”这样的关键问题,还有不少争议。看来,现有的解释都还未必妥贴。周振甫先生正确地指摘了几种不同见解之后,认为“自嘲”这样的题目来自《文选》的“设论”。他写道:“设论,说明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作者假设的”,“实际上是自嘲自解”,“鲁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两部分”,因此,“自嘲”就是“解嘲”。周先生总不会否认鲁迅的《答客诮》是“解嘲”,在《鲁迅诗歌注》中,周先生  相似文献   

9.
幽默是文学巨匠鲁迅的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鲁迅正是以幽默的文笔,战斗的气概赢得广大读者的。可以说鲁迅是三十年代我国文艺界的幽默大师。什么是幽默?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人说幽默“有几个兄弟:讽刺,俏皮,滑稽。性情稍有不同,面貌极其相似。……你看了‘幽默’微笑,看了‘讽刺’苦笑,看了‘俏皮’(一种玩笑)冷笑,看了‘滑稽’狂笑;深浅或有不同,而其为笑则一也”。(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四》载《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四期)这大致说明了幽默同讽刺、俏皮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无意做演讲家,也没有专力研究过演讲的理论和技巧。但事实上他是一位杰出的、天才的演讲家。演讲是鲁迅整个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他的言论中,关涉到演讲方面的论述虽不太多,却每每切中要害,入木三分,精辟而独到。鲁迅对演讲内容和演讲形式的深刻见解,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遵命演讲,“老生常淡”。鲁迅说:“我的演讲,真是‘老生常谈’,而且是七、八年前的‘常谈’”。“老生常谈”,意有两层,除了自谦的一层意思外,另一层则是指一些重要思想或言论的反复出现。诸如“痛打落水狗”的主张,“韧”性的战斗精神的鼓吹,对尊孔复古之徒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在根本上他是思想家.鲁迅对于性问题的关注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必须从其思想深处找答案.鲁迅一生写了不少文章,都鲜明的折射出他深刻的性教育和性学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鲁迅杂文的诞生和被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然而,要为它下一个准确的、众所公认的定义,还是相当困难的。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里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而已集》以后的杂文集于,鲁迅大体上都是这样编辑的。在写完上引一段话的第二天,鲁迅又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万字。”(《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由此看来,鲁迅是把除《呐喊》、《彷徨》、《故事  相似文献   

13.
王金发论     
王金发是辛亥革命时期起过一定历史作用的传奇式人物,是光复会的重要成员。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特别是对他在辛亥革命后的评价,众说不一。与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人相比,对王金发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其原因大凡有二:其一,有关公开发表的王金发的史料不多,仅有的一些,也是片鳞半爪地散落在别人的著作和回忆录中;其二,人们普遍错觉,似乎王金发是鲁迅笔下的定案人物,是个禁区,因而无人问津。所以,一些权威著作也就得出结论:王金发“当上了‘王都督’以后,完全溶化在旧势力中间,说不上是革命派了。”那么,王金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与鲁迅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中国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类。但那和今天的‘艺术家’、‘建筑家’之类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学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可是我们现在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建筑家’。不过‘艺术家’等的‘家’也是  相似文献   

15.
编辑室     
自德蘇战争爆发以后,牠了全世界注意力的中心,在這一期的本刊里讨论这个问题的,有兩篇文章:一是乔木先生的‘苏联不是孤立的’,这是站在政略方面来谈的;一是金仲先生的‘德苏战爭第一個月’,这是站在战略方面來谈的。這两篇文章都有深刻的的分析,读者不妨细看一下。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参战的美国,他实际上却‘已在战争中’,可是我們對於美國除注意牠的政略与战  相似文献   

16.
蒋绍愚先生的《<祖堂集>词语试释》说:“‘承闻’是‘听说’之意,‘承’是敬词,‘闻’是动词。……‘承闻’也可单用一个‘承’字。……‘承’已是用作动词‘闻’了。”照此看来,蒋先生认为“承”在《祖堂集》所反映的五代宋语言中,本来属敬词,放在动词“闻”前而逐渐渗进“闻”义,成为动词。这个说法有不妥当处,因为在唐代乃至六朝文献中,“承”训“闻”的例子已不罕见。《世说新语·雅量》:“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一提起鲁迅与胡适这类人的关系,除了说斗争之外,更无二话。其实,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并不那样简单,单是五四时期鲁迅为胡适删诗一事,就足以说明实际情况的复杂了。一九二○年胡适出版了《尝试集》,在再版之前,他特意请了一些人为他删诗,鲁迅先生也为他删了一遍。当时,胡适尚置身于统一战线之中,他试图打开诗炉生新火,探索新涛创作的途径,是有其一定进步性的。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鲁迅将胡适的新诗创作活动也纳入了文学革命的总范畴,因而予以支持。当然,不能因此说这期间鲁迅与胡适就没有矛盾和斗争了。比如,同年年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拜读了鲁迅先生有关教育教学的论述和实践,这些论述和实践虽然只是零星散布在其文章的字里行间,先生也并无专门论述教育的论著,但他教育经验丰富,教学思想精深,不仅不逊色于近代、现代教育史上的任何一位教育家,而且先生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卓越的实践决不是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能达到的高度.用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去指导新课标下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却依然存在着可比性。文学的可比性是建立在作品的共相性基础上的。这两部作品的共相性,从根本说来,在于它们都是世情小说一类。关于世情小说,鲁迅先生有过很精辟的概括:“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亦或谓之‘世情书’也。”(鲁迅  相似文献   

20.
阿Q是鲁迅笔下一个经典的人物,借助这个小人物,鲁迅先生完成了对中国国民性中固有的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而阿Q这个人物因其性格的普遍性,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常读常新的典型,不同的时代,总会赋予他小同的释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